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始穗期喷施抗旱剂对地膜旱作水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始穗期喷施EDTA、黄腐酸、乙酰水杨酸、CaCl2等抗旱性物质对地膜旱作水稻后期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始穗期喷施EDTA、黄腐酸、乙酰水杨酸、CaC l2能延缓叶片衰老,使地膜旱作水稻后期保持较高功能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促进籽粒灌浆,提高产量,其中乙酰水杨酸处理增产最显著,较对照增产达13.8%。

关键词: 抗旱性物质 旱作水稻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高香茶树品种“特香早”选育初报

茶业通报 2007

摘要:"特香早"茶树品种是安徽茶树良种中新秀,它具有三个宝贵特点:兰花香特高,发芽特早,抗寒耐旱力特强。这三个优良特点结合到一个茶树品种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国和我省优质高产茶树品种不少,但在早芽和特早芽茶树品种中具有优雅兰花香气者极为罕见,特别是高香早芽品种,而又具有很强的抗寒耐旱性则更少。所以特香早茶树品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茶树品种中瑰宝。现将特香早茶树品种来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制茶品质简述如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摘要:在总施氮(尿素)量10g/盆的条件下,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新品种“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基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可以延缓水稻后期叶片衰老,增加灌浆期有效叶面积,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粒重,增加水稻产量。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之比为5:1.7:1.3:1.3:0.7施用,较全部作基肥施用开花后30d剑叶叶绿素提高1.63mg/g,抽穗后35d丙二醛降低1.6nmol/gFW,每穗实粒数增加10粒,千粒重提高2.6g,增产17%以上。

关键词: 氮肥运筹 绿旱一号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农业科学》10年办刊探索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摘要:描述了《安徽农业科学》刊物在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入选核心期刊、获奖、引证指标、来源指标、发表文章周期、编辑部人员构成等方面的状况,表明《安徽农业科学》是国内农业期刊中学术地位突出、编辑水平较高、综合影响力较强、努力寻求和国际接轨的强势刊物。并从办刊理念革新、市场定位调整、发展战略确定、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措施创新、队伍建设探索、编印质量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安徽农业科学》10年办刊的实践。

关键词: 《安徽农业科学》 办刊 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味油炸花生米的研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香料配比、油温及油炸时间对风味油炸花生米口感和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油温为142~143℃保持2 min,利用抽真空PVC包装,制得风味小包装油炸花生米。

关键词: 中药香料 油温 PV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姜黑土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砂姜黑土10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是砂姜黑土小麦增产的关键,N肥增产贡献率为69.4%,P肥增产贡献率为23.3%,K肥为7.3%。P、K肥的肥效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凡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有所提高,施P处理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幅度较大,每年每公顷施135kg K2O尚不能满足一年两季作物的高产需求,应适当提高K肥用量。

关键词: 砂姜黑土 长期施肥 小麦 土壤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肥料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废水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众多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的点源污染。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能耗低、基建投资少、效果显著,被认为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我国从"八五"首次引进人工湿地工程技术来处理农田径流废水开始,已在滇池、太湖、官厅水库等水域的面源污染控制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采用人工湿地工程技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去污效果,为我国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条极有参考价值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模式。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农业面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氮肥施用量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土壤无机氮含量对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施用氮肥与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为该轮作制高产优质安全的氮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0、90、180、270、360、450kg·ha-16个施氮水平在两种无机氮含量土壤上春甘蓝、玉米、冬甘蓝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甘蓝水溶性糖、Vc、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供试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影响第一季春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高,春甘蓝最大施氮量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对后茬冬甘蓝影响减弱,表明土壤无机氮变化活跃,只对当季作物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当地习惯施氮量高出甘蓝获得最大产量施氮量的1.8~3.2倍,已引起地下水NO3--N的富积。施氮量和土壤剖面中无机氮含量均影响甘蓝氮肥利用率,甘蓝套玉米有利于高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氮肥用量低时(用量在90kg·ha-1以内时),可同时提高甘蓝的产量和品质;氮肥用量进一步提高时,甘蓝产量还可进一步提高,但品质下降;当氮肥用量过高时,则甘蓝产量品质均下降。因而在生产上要获得优质蔬菜产品,需要减少氮肥用量降低产量来获得。【结论】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当季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利用率密切相关。砂姜黑土氮肥后效明显,甘蓝与玉米轮作能提高高氮处理氮肥利用率。氮肥用量影响甘蓝产量和品质,要获得较好品质的蔬菜,必须减少氮肥用量降低产量来获得。

关键词: 甘蓝 轮作制 氮肥用量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辐照的现状与展望

农技服务 2007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阐述了食品辐照技术在食品杀虫、灭菌、保鲜、延长货架期等方面重要作用和食品辐照加工的现状及诱人前景。

关键词: 食品辐照 食品安全 辐照食品 吸收剂量 辐照装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85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7

摘要:皖稻185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定向改良协优57(协青早AX057)的父本而选育出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04年品比、2005年中籼验证试验和试种示范中,表现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突出特点,适宜于在江淮流域作一季中稻种植。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审定,审定名称:皖稻18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