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芹芽不同施氮量比较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摘要:通过对芹芽不同施氮量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合理施用氮肥对促进水芹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施五氧化二磷105kg/hm2、氧化钾105kg/hm2的基础上,以施氮肥210kg/hm2为宜;对芹芽育苗期氮肥的施用,必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来确定。

关键词: 芹菜 施氮量 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中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的9种杂交水稻组合,在4种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及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达0.01水平,且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显示;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间均存在0.05水平差异;其中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抽穗期、成熟期变异较大,以协优9019最高;氮素农艺效率以两优培九、Ⅱ优明86、Ⅱ优084、协优9019 4个组合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Ⅱ优明86、协优9019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低。在反映氮肥吸收与利用的6个指标中,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为理想。初步认为其是“氮高效”品种。

关键词: 中籼稻 施氮水平 氮素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对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研究了旱稻稻曲病、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旱稻品种对稻曲病、纹枯病抗病性及产量有显著差异;旱稻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不同品种与播期的组合间,旱稻纹枯病、纵卷叶螟发生及产量差异显著;中旱303和中旱221产量较高,不同播期试验中纹枯病、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均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 旱稻 稻曲病 纹枯病 稻纵卷叶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标记分析部分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核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1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包括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杂交种以及少量常规稻,从分布在水稻基因组的12条染色体上3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多态性丰富、重复性高的引物,这些引物在16份材料间共扩增出61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4.36个等位基因。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7~0.97之间。生产中应用的BT型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分别聚类于不同的类群,遗传关系较远。

关键词: 粳稻 SSR 遗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水体培育美洲鲥苗种试验

科学养鱼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一、材料与方法1.培育池材料规格苗种培育池由玻璃钢材料制成,共2口,长3.0米、宽2.0米、深0.7米,苗种培育期池内保持水位0.5米,每口培育池在距池上缘0.2米处对称装有直径3.0厘米进水口和出水口,并用铁纱网从培育池内侧将进水口和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时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转基因大豆方法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为材料,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cp4-epsps进行了定量检测。研究发现Taqman荧光探针法和SYBR荧光染料法均可作为转基因大豆定量检测的方法,但前者比后者具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精确度,其检测阈值可降到0.05%,变异系数为0.09%~0.53%。在此基础上,建立和优化了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有助于提高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定量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关键词: 实时荧光PCR 转基因大豆 Taqman探针 SYBR染料 定量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淮洼地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徽沿淮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优势条件,阐述了沿淮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概述了当前沿淮观光农业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发展沿淮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沿淮洼地 生态观光农业现状 问题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研所建所九十年间科研方向及成果实绩考述(上)

茶业通报 2007

摘要:本项针对我国茶叶研究机构建立较早的专业所,其九十年的科研方向及成果实绩,进行了史考。供茶学史志研究及茶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 安徽省 茶研所 科研方向 成果实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167简介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7

摘要:皖稻167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杂交中籼组合,在历年的省区试、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较好、适应性强等突出特点,适宜在安徽及同一生态区作一季中稻种植。2005年元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遗传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氮环境中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遗传特点。[方法]采用Dasanbyeo×TR22183杂交,构建了163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施氮、不施氮处理的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遗传机制。[结果]两亲本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不同处理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RILs群体的变幅较大,极显著差异,且呈连续变异。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属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在施氮处理下的最适模型为E-1-4模型,主基因表现为显性上位作用,遗传率为51.03%,且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不同;在未施氮处理下的最适模型为E-1-9,主基因表现为抑制作用,遗传率为41.10%。主基因间包括加性和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结论]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不同的氮环境中均属两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施氮环境中表现相对较高。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