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Wheat(模糊匹配)
246条记录
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专用型新型肥料及土壤改良剂。[方法]以土壤改良剂和10种不同类型的新型肥料为材料,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不同新型肥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小麦的增产效果不同,与常规施肥、推荐施肥相比分别增产2.1%~8.7%、1.3%~7.9%,净收入分别增加105.0~901.5、25.5~807.0元/hm~2,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1%~8.7%、0.6%~7.1%,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8.7%~77.0%、10.1%~64.2%。[结论]总养分含量为48%的增效肥、控失肥I和活性糖肥料3种新型肥料,其综合效果较优,一次性基施技术可替代推荐施肥。

关键词: 新型肥料 冬小麦 产量 经济效益 氮肥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导数光谱与主成分分析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赤霉病是威胁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给粮食加工和作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迫切需要探索小麦籽粒赤霉病的识别方法.利用高光谱成像仪扫描健康和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获取高光谱图像.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分离籽粒和背景后,用多元散射校正、1阶导数和2阶导数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小麦籽粒的光谱特征.使用不同模型对籽粒进行识别,比较多种处理组合的评估指标.结果表明:1阶导数—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组合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其值为91.67%.

关键词: 小麦籽粒 赤霉病 导数光谱法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密互作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冠层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氮密配置,在大田条件下以安农0711(AN0711)和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50×10~4、210×10~4、270×10~4和330×10~4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D1~D4代表),以及135、180、225和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密互作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显著影响冠层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变化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提高,且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以D4N4处理最大,灌浆中期均以D3N3处理最大。氮密对籽粒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D3N3处理下AN0711和YN19的冠层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其中产量分别达到7 866.67和7 400.0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270×10~4株·hm~(-2)和225 kg·hm~(-2)。

关键词: 冬小麦 砂姜黑土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新型小麦专用肥应用效果,以13种小麦新型专用肥为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肥料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施肥(常规复合肥一次性基施)和推荐施肥(常规复合肥基施+拔节追尿素),施用新型专用肥后小麦分别增产-24.34%~2.72%和-11.82%~19.72%.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新型专用肥的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比传统施肥增加-9.97%~38.44%,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17.99%~19.67%、-18.96%~33.81%和-25.79%~69.04%.经主成分分析,总养分含量为48%的控失肥、保持性肥料、活性增效复合肥、活性尿素BB肥和控失增效二铵BB肥等5种新型专用肥的丰产增效综合效果较佳,可替代推荐施肥.

关键词: 新型专用肥 冬小麦 产量 氮素效率 主成分-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品种快速无损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多光谱成像技术对小麦品种快速无损鉴定的可行性,采用VideometerLab多光谱图像采集设备对5个小麦品种共500个样品在405~970 nm波段内的进行多光谱图像信息进行采集,获取其光谱、颜色和形态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对5个小麦品种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基于光谱特征和光谱图像特征分别比较了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模型的鉴定效果.结果显示:利用19个光谱特征值建立的模型中,BPNN识别模型效果最佳,其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为100%和91.25%.融合19个光谱特征和6个图像特征所建立的模型中,BPNN识别模型效果最佳,其建模集和预测集的识别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4%.结果表明,基于BPNN的多光谱特征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小麦品种鉴定效率,为小麦品种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关键词: 多光谱成像 小麦 特征融合 品种鉴定 无损 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范

农业灾害研究 2019

摘要: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安徽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和技术规范,供安徽稻茬小麦生产示范推广.

关键词: 稻茬小麦 小麦品种 农药减施 化肥减施 测土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栽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摘要:为探明黄淮区冬小麦主栽品种的根系性状和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变化趋势,以12个不同年代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根袋盆栽方法,研究了根系形态、吸收能力与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小麦籽粒产量、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显著提高,增长率分别为每年0.53%、0.38%、0.53%和0.59%,而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的根系总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均随着年代推移和品种改良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成熟期的相应指标分别每年下降0.68%、1.48%、2.26%和0.78%;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亦显著降低,而比根长则呈显著递增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随着年代推移而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长2.09%.此外,近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化势随年代推移和品种更新有增加趋势.可见,近期小麦品种比早期品种在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上更具有优势,可能与根系生长冗余的降低、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增强、根冠关系的协调优化以及硝态氮营养的增强等有关.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改良 根系形态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小麦田间产量和均匀度的测量方;初

耕作与栽培 2019

摘要:田间产量测定是小麦科研、生产、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提高小麦田间理论测产的准确度,表征田间群体结构、个体生产性能情况,利用固定-随机取样理论测产法,对2016-2017年度安徽省舒城县42个小麦品种进行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比较.结果 表明:1)42个品种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0.612**),理论产量与实收测产系数比值变幅为0.6~1.4,变异系数为16.12%,均值为1.04,平均收获符合度为96.11%.2)品种间千粒重变幅为33.48~44.31 9,变异系数为6.46%,每667 m2有效穗变幅为14.46万~44.39万,变异系数为22.61%,穗粒数变幅为22.12~44.08个,变异系数为13.34%,单稳重变幅为0.87~1.81 9,变异系数为14.95%.3)单位面积有效穗能综合反映品种内群体均匀度和表征个体生产能力.42个品种单个品种有效穗变异系数为3.60%~23.93%,田间种植个体均匀度最好的品种为苏麦9号,个体差异最大的品种为镇麦168.4)单穗重是衡量小麦个体生产能力和整齐度的指标,42个品种单个品种单穗重变异系数变幅为2.17%~20.46%,单穗均匀度较好品种为苏麦9号,整齐度最差的品种为镇麦168.

关键词: 小麦 理论测产 实际测产 均匀度 群体 随机-固定取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穗发芽小麦新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目的]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白粒、半冬性抗性新种质.[方法]利用田间延迟收获自然鉴定的方法对最新育成的65份新品系开展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同一区组内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即不同品种间田间抗穗发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鉴定白粒穗发芽抗性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的品种(系)有12个,平均发芽率为3.0%~9.2%,占所有参试品种数的16.9%,主要来源于7个不同组合.[结论]抗性种质的鉴定为下一步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小麦 白粒 抗穗发芽 新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Wcor15基因上游调控区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隆小麦Wcor15基因启动子序列和预测可能的表达调控途径,试验设计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从小麦基因组DNA中直接进行扩增并测序,用Neural Network Promoter Prediction、Promoter SCAN、Promoter 2.0和Meth Primer软件对启动子结构进行分析,PLACE在线分析预测可能的顺式作用元件。结果表明:克隆获得了一段长度为2 046 bp的Wcor15基因上游调控区序列,软件预测显示该区域含有4个可能的启动子,除了具有一般启动子的CAAT-box、TATA-box典型结构外,还含有CBFHV、ACGTATERD1、ABRELATERD1、ARR1AT、CANBNNAPA应答非生物胁迫、激素等重要作用元件。序列比对发现小麦Wcor15启动子与拟南芥cor15a、大麦cor14b的一致性分别为36.92%和40.29%。

关键词: 小麦 Wcor15基因 启动子 克隆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