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与植株含氮磷钾率、氮磷钾素吸收量及吸收强度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植株含氮磷钾率、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等有关三要素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钾
吸收量
含量
吸收强度
数学模型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规程是在淮北地区(包括沿淮) 500多万亩麦田上推广应用"安徽省小麦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制订的.适用于我省淮北地区中高产小麦栽培.按本规程实施,亩产可达300-400公斤.
关键词:
小麦
中高产
综合栽培技术
规程
安徽淮北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文运用C.C.Tai法,对1990年我省淮北地区种植的9个小麦品种(系) 的遗传型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阜8117是一个高产稳产品种;安农8559属高产不稳产品种;皖8553和博爱7422属中产不稳产品种;其余品种属中产稳产品种.本文还指出了各品种特别适宜种植的地区.
关键词:
淮北
小麦品种
遗传型稳定性
《安徽农学院学报
》
1991
摘要:本文就离子注入对不同小麦品系出苗、苗期性状及植株生长发育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种子后,对三个品系的效应有所不同,其半致死剂量约在60—80次之间。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生物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对2年7个组合P_1、P_2、F_1、F_2、B_1和B_2六世代资料进行世代平均数遗传分析,估算了小麦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单株有效穗、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等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除受加性、显性作用外,还普遍受上位性影响.上位性大小和类型因性状、组合和年份而异.在上位性中,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每穗粒数以〔1〕为主,千粒重、单株有效穗以〔i〕为主,株高以〔i〕、〔1〕为主,收获指数〔i〕、〔j〕、〔1〕均较重要.可用双基因互作模型解释所研究性状的基因作用,三级或更高级基因互作可忽略不计.
关键词:
小麦
数量性状
基因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离子注入,低剂量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则抑制作用明显,株高和分蘖数都有相似的效应.本试验各处理剂量对M_1世代花粉和柱头生活力无明显影响,其穗部性状也未发生明显变异.
关键词:
离子注入
小麦
分蘖
株高
结实率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施氮量
群体结构
成穗途径
淮北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本文就离子注入不同小麦品系对出苗及苗期性状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干种子后,对三个品系的效应有所不同,其半致死剂量约在60至80次之间.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