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鳊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ERIC-PCR指纹图谱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鳊鱼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从鳊鱼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并进行16S rDNA特异性分子鉴定。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化特征,并构建嗜水气单胞菌ERIC-PCR指纹图谱。[结果]分离株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菌株序列相似度达98%~99%。分离菌的生化特征结果均呈阳性。同一菌株的ERIC-PCR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型溯源。[结论]该研究为预防和控制鳊鱼出血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鳊鱼出血病 病原鉴定 ERIC-PCR分子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晚播条件下密度和追氮时期对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小麦超晚播(11月21日,较适宜播期晚30天左右)条件下,密度、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追肥时期对超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以密度450×104株/hm2、孕穗期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846.5kg/hm2。密度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追氮时期对千粒重影响显著,随追氮时期的推迟而增加。增加密度和推迟追氮时期,旗叶叶片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和PSⅡ的活性(Fv/Fo)提高,增大了PSⅡ的潜在活性,有利于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追氮时期的延迟,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推迟追肥至孕穗期可以改善超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南采煤沉陷区景观重构与生态旅游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2
摘要: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针对淮南采煤沉陷区及其治理现状,结合淮南的旅游条件,运用生态的理念和先进的治理技术,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与开发淮南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沉陷区生态规划、生态景观建设模式等,力促淮南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兴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