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333条记录
安徽沿江地区设施高品质番茄品种筛选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以托鲁巴姆为砧木,21份番茄为接穗,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定植后通过对果实性状、营养品质指标、产量和抗病性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江地区设施栽培的高品质番茄,以期为填补长三角地区蔬菜市场伏缺与秋淡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T-05的果形指数为1.14,果实形状较圆。T-19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41.713 mg/kg,与其他20份番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T-02的总糖含量最高,达78.432 mg/g,显著高于其他20份番茄。T-01的番茄红素含量达51.959μg/g, T-13的番茄红素含量最低,仅为19.961μg/g。T-01的可滴定酸含量在21份番茄中最高,为0.508%,显著高于其他20份番茄,T-17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224%。T-04和T-06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达9.2%和9.3%,T-11的糖酸比最高,为293.43,T-19的糖酸比最低,为136.58。综合考虑筛选出3个适合安徽沿江地区设施栽培的高品质番茄品种,其中T-01为中果型番茄,果色为粉红色,果实纵径56.01 mm,果实横径66.21 mm,心室数3个,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6.6%。T-04和T-06为小果型番茄,其中T-04果色为粉红色,果实纵径32.08 mm,果实横径34.97 mm,心室数2个;T-06果色为大红色,果实纵径30.11 mm,果实横径33.37 mm,心室数2个,其可溶性固形物分别达9.2%和9.3%。

关键词: 沿江地区 番茄 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唑菌苯胺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立体选择性毒性效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氟唑菌苯胺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效应,测定了氟唑菌苯胺对映体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急性毒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氟唑菌苯胺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更高的急性毒性,是R-氟唑菌苯胺1.2倍。高剂量暴露浓度下,S-氟唑菌苯胺对小球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5%、28%、37%,是R-对映体的2.1、1.9、2.8倍,表明氟唑菌苯胺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立体选择性急性毒性可能是由于对映体对光合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差异造成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低毒对映体R-氟唑菌苯胺被优先降解,第7天时R-氟唑菌苯胺和S-氟唑菌苯胺降解率分别为82.5%和65.8%,EF值为0.12,且对映体构型稳定。研究结果为氟唑菌苯胺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手性农药立体选择性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氟唑菌苯胺 蛋白核小球藻 立体选择性 急性毒性 光合色素 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总量、增长量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经济收益相较于精养模式分别降低了22.78%、4.48%,稻虾蟹共作与精养模式收益差距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精养模式,稻渔共作模式对生态环境更友好,而稻虾蟹共作模式相较于稻蟹共作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稻蟹共作 稻虾蟹共作 氮磷平衡 氮磷利用 浮游生物多样性 生态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植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绿豆(Vigna radiata)品种苏绿16-10和潍绿11杂交构建的F2和F3群体发掘调控绿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同时对绿豆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分枝数均呈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的相关性最高,这2个性状在F2和F3群体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和0.914。在F2群体中,共检测到8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其中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相关的QTL位点各1个,分别解释11.09%(qNPP3)、17.93%(qNSP3)和14.18%(qYP3)的表型变异;2个与分枝数相关的QTL位点qBMS3和qBMS11,分别解释18.51%和7.06%的表型变异;3个与百粒重相关的QTL位点qHSW3、qHSW7和qHSW10,分别解释5.33%、46.07%和4.24%的表型变异。在F3群体中,qNSP3和qHSW7再次被检测到,表明这2个QTLs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同时,开发了1个与百粒重主效QTLqHSW7紧密连锁的InDel标记R7-13.4,并利用自然群体对该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绿豆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豆 产量相关性状 相关性分析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灰用量对酸化稻田土壤酸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石灰施用是改善稻田土壤酸化、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沿江平原酸化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石灰用量(750~3750 kg/hm2)与土壤pH、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石灰相比,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土壤pH增加0.16~0.33个单位.石灰用量在750~3000 kg/hm2时能够不同程度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实际产量,其中2250 kg/hm2用量时水稻增产效果最佳;而较高用量3350 kg/hm2则不利于水稻生长.种植水稻收益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降低,750 kg/hm2用量下增收效果最佳.

关键词: 石灰 酸化 水稻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SPME-GC-MS技术探索微生物菌剂对猪粪除臭效果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3

摘要:生猪养殖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阶段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污污染问题,制约着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明确猪粪粪污臭气构成,有效控制和治理猪粪臭味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利用SPM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对发酵30 d猪粪粪污的气体成分追踪和分析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实验结果表明,猪粪粪污出现强烈的臭味和刺激性的挥发性气体成分主要由硫化物、醚类、醛类、含苯化合物和酮类构成,完全发酵后不仅没有了猪粪的恶臭味,反而散发出类似青草的香味以及木香味,这些主要由醚类和醛类组成.温度是决定微生物种群相对优势、评价堆肥效果的重要指标.3种微生物菌剂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堆肥发酵的增温效果最快,对猪粪粪污除臭效果较好、臭味消除时间较快,为重点研发复合除臭菌剂,并优化添加条件与复合比例,以达到最优的除臭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环境污染 除臭 顶空固相微萃取 臭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皖西学院学报 2023

摘要:为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确定当地适宜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玉米秸秆(S)直接还田(5000 kg/hm~2)和玉米秸秆不还田;因素二为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3种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70-30-0、60-30-10和50-30-20),共6个处理,分别为N70-30-0、N70-30-0 +S、N60-30-10、N60-30-10 +S、N50-30-20和N50-30-20 +S。小麦收获后采集0~20 cm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性状,包括含水率、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结果显示,与不还田相比,3种氮肥运筹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pH降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各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各不相同,N50-30-20 +S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穗粒数(r=0.837)和结实率(r=0.885)呈5%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结合适宜氮肥运筹促进小麦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因此,综合小麦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小麦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50-30-20运筹方式下,配合实施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产量。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玉米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湖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巢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巢湖的主要河口区以及敞水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巢湖河口区的8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枝角类10属21种,桡足类11属16种;敞水区12个点中鉴定出枝角类9属18种,桡足类12属13种;共22属39种。(2)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530.8 ind·L-1和506.3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7ind·L-1和21.5ind·L-1;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巢湖秋季河口区的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3)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和食性可划分5个功能群,其中,河口区有SCF、LCF共2个优势功能群,敞水区有SCF、LCF、MCF共3个优势功能群,SCF在功能群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4)水温是影响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主要的环境理化因子;巢湖敞水区中浮游甲壳动物LCF功能群能显著影响SCF、MCC、LCC等功能群。巢湖河口区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和藻类水华控制应侧重于河口区的外源污染治理;敞水区可以通过调整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结构重建水生生态系统。

关键词: 巢湖 河口区和敞水区 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 环境因子 RD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纬32°地区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在适宜区域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的新技术途径。针对北纬32°地区一季中稻生产温光资源有余而双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温光资源不足的情况,本文介绍了适宜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早熟中稻+再生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包括品种和播期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割留茬高度选择等方面的内容。选择隆晶优1212水稻品种,应用该模式在霍邱县2个村进行种植,机收测产结果表明,头季稻单产达10 500 kg/hm~2,再生稻单产达2 955~4 386 kg/hm~2。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为江淮单季稻种植区域中稻生产节本、增产、增效提供助力。

关键词: 早熟中稻 再生稻 一种两收 栽培模式 应用效果 北纬32°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温敏核不育系的米质和配合力,用新二S与广茉S杂交,经5 a 9代系谱选择育成了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该不育系具有米质好、配合力高、异交习性良好等优点,2014年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利用广茉HS配组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茉两优1501和茉两优1032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广茉HS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