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不同组织结构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差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纤维素酶是重要的水解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茶树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特征,以茶树品种‘凫早2号’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组织结构中纤维素酶3种主要组分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内切葡聚糖酶在茶树一芽四叶中随着叶片成熟度增加,酶活性增加,表现为:第四叶>第三叶>第二叶>第一叶>芽,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相反趋势;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都是在第四叶活性最低。内切葡聚糖酶在茶树花朵中活性最高,而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分别在叶片、果皮中活性最高。胞质蛋白中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膜蛋白中的酶活性,但胞质蛋白、膜蛋白中都未检测到外切葡聚糖酶活性。


机械损伤对茶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及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明确机械损伤对不同茶树无性系品种叶片和新梢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方法]以茶树无性系良种舒茶早、凫早2号、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正常茶树叶片中PAL活性和茶多酚含量变化的月节律,以及机械损伤诱导叶片和新梢PAL活性和茶多酚含量的时序变化。[结果]各品种未做任何损伤处理时,PAL酶活之间无明显差异,机械损伤1 h后,不论是轻修剪还是重修剪,3个品种间的PAL酶活均差异极显著;机械损伤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较PAL酶活有时间上的延迟;机械损伤对茶树新梢的PAL酶活和茶多酚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结论]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机械损伤对茶树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应答机理提供了参考。


防治茶树茶尺蠖的药剂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选择性较强的新药剂在茶园推广应用。[方法]设置8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开展防治茶尺蠖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5 g/L溴氰菊酯乳油、100 g/L联苯菊酯乳油、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治效果较好。生物农药中0.4%蛇床子素乳油的防效最好。[结论]25 g/L溴氰菊酯乳油、100 g/L联苯菊酯乳油、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在茶尺蠖大发生时,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生物农药中0.4%蛇床子素乳油是防治茶尺蠖的首选药剂。


茶树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体内的各种物质代谢、能量传递以及生长发育等都必须有酶的参与,而且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β-葡萄糖苷酶能够催化茶树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水解反应,产生的茶树香气物质不仅参与茶树对病虫害的防御反应,还是茶叶重要的物质基础。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表达部位、亚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及系统发育进化等生物信息学方面,与拟南芥、水稻、玉米等植物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都存在相似性。在非生物和生物逆境胁迫下,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在逆境初期均呈现上调。本文将主要围绕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及基因表达等研究现状,结合β-葡萄糖苷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变化作一概述。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测定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群落丰富度,结合土壤pH和C/N分析影响因子,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特异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最后利用比色法对茶树根系生长素(IA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的群落的变化以及对茶树根系生长的促进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C/N,C/N与细菌丰富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3(P<0.05);有机肥与化肥(7:3)的处理,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有机肥与化肥(95:5)的处理,根围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特异菌种的定殖效率;茶树根生长素(IAA)定量测定发现,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的处理,根系IAA的含量也最高。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能提高节土壤C/N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但对土壤pH的提升有限;C/N与茶树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正相关。


茶树短穗扦插技术研究进展
《茶业通报 》 2012
摘要:概述了茶树短穗扦插繁育过程中短穗的选用,扦插发根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激素变化、不同扦插基质、扦插时期对扦插繁育的影响,扦插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设施茶业在快繁育苗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茶树扦插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未来茶树扦插繁育的发展趋势。


茶树腋芽离体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茶树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以‘凫早2号’当年生未木质化的春季健壮新梢为材料,带茎段和叶柄的单个腋芽为外植体,接种前用2.0g/LPVP溶液浸泡1h,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起始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外植体的褐化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腋芽在1/4MS+BA2.0mg/L+IBA0.1mg/L+蔗糖20g/L+琼脂7.5g/L培养基中,10℃下避光培养48h褐变率最低,仅为5.6%;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类型2个因素对降低腋芽褐化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对降低腋芽褐化有显著影响;温度因素外植体对褐化影响最大,培养基次之,培养时间最小,说明低起始培养温度是降低外植体褐化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