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茶树(模糊匹配)
55条记录
茶树越冬芽萌展期碳氮代谢动态及相关基因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生型茶树品种"皖茶4号"(原名红旗1号)为材料,研究茶树越冬腋芽(Axillary bud, AB)与毗邻成熟叶(下称母叶,Matureleaf,ML)萌展期的碳氮代谢动态变化,同时根据腋芽全转录组数据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腋芽与母叶中的淀粉、可溶性糖、NSC及糖/淀粉比值差异极显著(P<0.01);腋芽与母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腋芽中SPS酶活性在3个发育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母叶中SPS、ATP、ALT酶活性在不同发育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比较腋芽各生育期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现有8个与碳氮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茶树 越冬芽 碳氮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胚根倒接方法及不同砧穗品种的嫁接效果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茶树胚根倒接嫁接方法的优劣,筛选茶树胚根倒接方法的适宜根砧、接穗品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胚根顺接法与倒接法2种嫁接方法,祁门槠叶种、黄山大叶种、松萝种3种根砧,红旗1号与漕溪1号2种接穗,在不同时期取样观察嫁接苗愈合、成活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胚根嫁接后40 d愈合率为93.93%,平均成活率为99.26%;80 d后嫁接口已完全愈合,平均成活率为90.50%;145 d后平均成活率为76.1%,平均株高为20.22 cm,叶片数为5.89,平均根粗为3.73 cm;倒接法早期(40 d)愈合稍慢,但后期(145 d)生长加速,甚至超过顺接法;漕溪1号接穗为半木质化新梢,叶面积大,成活率高(80.92%),前期(40 d)以根系发育为主,80 d以后地上、地下生长速度均大于红旗1号(为木质化留养枝);不同品种茶树根砧的嫁接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嫁接后5个月,黄山大叶种的地上部分表现最好,祁门槠叶种的主根长及主、侧根鲜重等地下部分表现最好;整体来看,祁门槠叶种根砧倒接漕溪1号接穗处理为最优选择.因此,茶树胚根倒接方法技术可行,嫁接时选择大叶种茶树的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新梢作为接穗,配合亲和性强的根系粗壮的根砧,更有利于嫁接苗的成活及后期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茶树 胚根倒接 砧穗品种 愈合 成活率 生长情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茶业通报 2019

摘要:研究应用于茶园的土壤调理剂,将为改善茶园土壤环境提供依据.本文以土壤调理剂的分类及功能为基础,对茶园土壤调理剂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并就评价标准、应用成本及潜在风险等三个方面指出其施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其应用前景,以期对我国茶园土壤环境改善的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认为:在茶园土壤中,适宜地选择并应用土壤调理剂,将有助于改善土壤酸化现状及土壤微生态环境,并可优化土壤物理性状,为茶叶增产、增质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茶树 土壤调理剂 土壤酸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品种“皖茶6号”、“皖茶7号”形态学特征的DUS测试研究

茶业通报 2018

摘要:依据NY/T 2422-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茶树》国家标准测试方法,对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石台县协作选育的茶树新品种"皖茶6号"、"皖茶7号"形态学特进行DUS测试,为申请植物新品种登记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关键词: 茶树 皖茶6号 皖茶7号 形态学特性 DUS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号>越香早>中黄1号>岚里香>漕溪1号>玉露1号>福鼎大白>陕茶1号>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关键词: 灰茶尺蠖 茶树 茶树品种 取食选择性 生化成分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品种“皖茶5号”DUS测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研究茶树新品种"皖茶5号"DUS测试。[方法]依据NY/T 2422—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茶树》国家标准测试方法,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祁门县协作选育的茶树新品种"皖茶5号"形态学特性进行DUS测试。[结果]皖茶5号与舒茶早有7处特异性,其余性状表现一致,满足测试指南中特异性的要求。[结论]该研究为申请植物新品种登记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关键词: 茶树 皖茶5号 形态学特性 DUS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品种皖茶6号、皖茶7号形态学特征的DUS测试研究

中国茶叶 2018

摘要:依据《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茶树》(NY/T 2422—2013)农业行业标准测试方法,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石台县协作选育的茶树新品种皖茶6号、皖茶7号形态学特征进行DUS测试,为申请植物新品种登记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关键词: 茶树 皖茶6号 皖茶7号 形态学特征 DUS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摘要:总结了当前茶树营养特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无公害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茶树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关键词: 茶树 营养特性 施肥技术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梢中纤维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茶树新梢中纤维素酶的生理特征,对3个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新梢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和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新梢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平阳特早’和‘凫早2号’随着叶片成熟度增加,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升高,‘舒茶早’则相反。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3个茶树品种都是在一芽三叶时期最低,且幼嫩部位的酶活性高于成熟部位,但其酶活性高于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5个纤维素酶相关基因在3个茶树品种新梢中均有表达,有2个β-葡萄糖苷酶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因此,纤维素酶可能在茶叶的品质形成中起作用。

关键词: 茶树 纤维素酶 葡聚糖酶 半定量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

茶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茶树 分布特征 缺硫临界值 产量 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