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稻“大青棵”现象遗传基础剖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交稻的大青棵现象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大青棵产生的遗传基础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利用蜀恢527/辐恢838群体中的38个导入系为父本,以四个核心不育系II-32A、协青早A、冈46A和金23A为母本,构建4个测交群体。在合肥、杭州和广州3个晚稻环境下,对其进行抽穗期和产量相关性状表型评价,结合基因型分析,利用单向(one-way ANOVA)和双向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检测与感光性相关的QTL及QTL间互作。表型分析表明,55个组合在合肥表现为大青棵,相比之下,这些组合在杭州和广州表现为正常抽穗,但抽穗期延迟。利用单向方差分析,在多个环境或者群体中检测到12个标记与感光性QTL紧密连锁。通过双向方差分析,共检测到31对感光性上位性QTL,其中4对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下稳定表达。结合基因型分析和上位性分析,发现位点RM331-RM2、RM331-RM5346、RM3395-RM16和RM3325-RM53间互作是导致导入系WD57、WD71、WD77、WD78、WD80、WD85和WD88与4个不育系测交组合产生大青棵的主要遗传基础。
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_1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的研究进展,并从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结构和蒙脱石的结构特点出发从分子水平上介绍了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1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淮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划分的研究初报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大豆品种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科学引种,以13个分属MG(maturity group)II~MGV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2年3点对比试验,对95份次的黄淮大豆产区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系)的生育期组进行了鉴定和划分。所有品种(系)均在安徽怀远试验点夏播,部分品种(系)于2012年在合肥试验点夏播。结果表明:除PI561400在2012年合肥点收获时未成熟外,其余12个北美标准品种在2年3点的试验中均能正常成熟,95份次试验品种(系)的生育期组介于MGII~MGV。怀远点2年试验品种(系)中生育期组属MGIII的最多,有36份次,占试验品种(系)的37.9%,属MGII和MGIV的分别为29和21份次,占30.5%和22.1%;21份合肥点的试验品种中有11份与怀远点的归属相一致,有10份晚1~2个生育期组。其中,黄淮大豆产区主推品种中黄13和皖豆28在2年3点的试验中生育期日数分别为94~96 d和97~100 d,分别属MGII和MGIII。所划分结果可为全国的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新育成品种的种植区域提供参考。


J亚群禽白血病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灵敏和特异地检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本研究以ALV-J原型病毒株HPRS-103的pol基因3'端与gp85编码基因之间的保守区域(5 258 bp~5 802 bp)为检测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并作为靶基因,通过对其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的优化,建立了ALV-J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2.36×102拷贝/μL,比普通PCR高100倍;与其他禽源病毒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灵敏性。采用该方法对100只临床病鸡进行检测,ALV的检出率为44%。随机选择10只感染阳性鸡,检测病毒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的分布与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LV-J在各主要脏器中均有分布,但以肾脏中的病毒表达量最高。
关键词: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SYBR GreenⅠ 荧光定量PCR 病毒基因表达水平


安徽省食用菌生产加工现状及展望
《园艺与种苗 》 2013
摘要:基于我国及安徽省食用菌生产加工概况,分析了安徽省食用菌生产加工存在的问题,并从开发功能性食品及休闲食品等方面对食用菌产业开发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