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帆 1 ; 万水霞 1 ; 蒋光月 1 ; 朱宏斌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甘蓝;有机肥;施用量;养分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13 年 41 卷 13 期
页码: 5776-57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为甘蓝生产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方法种植甘蓝,在控制化肥用量一致的基础上,设计空白、3 750、7 500、11 250、15 000 kg/km2共5个不同猪粪有机肥用量的处理,测定土壤施肥前后的养分含量变化和甘蓝产量,探索不同猪粪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甘蓝产量增加。当有机肥用量为7 500 kg/hm2时,甘蓝产量最高为52 376 kg/hm2,进一步增大有机肥用量,甘蓝产量有下降趋势。[结论]施作为基肥7 500 kg/hm2的猪粪有机肥后甘蓝产量最高。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
- 相关文献
[1]安徽省畜牧业环境承载力及粪便替代化肥潜力评估. 耿维,孙义祥,袁嫚嫚,邬刚,王家宝. 2018
[2]有机肥不同用量对土壤微生物以及甘蓝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万水霞,李帆,蒋光月,王文军,朱宏斌. 2012
[3]淮北平原小麦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 李录久,陈勇,吴长宏,孙义祥,郭熙盛,王道中,何传龙,吴萍萍. 2003
[4]膜下滴灌条件下温室秋延辣椒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 刘彬,王孝忠,管西林,邬刚,孙义祥,刘龙,葛承文,陈新平. 2017
[5]安徽省畜禽养殖业粪便成分调查及排放量估算. 李帆,鲍先巡,王文军,蒋光月,万水霞,朱宏斌. 2012
[6]连续施用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李孝勇,王文军,朱宏斌. 2006
[7]棉花专用缓释包裹复合肥的田间试验比较. 徐道青,郑曙峰,唐胜,路曦结,朱加保,许晓斌. 2004
[8]钾肥品种与用量对黄瓜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郭熙盛,朱宏斌,叶舒娅,武际,吴礼树. 2004
[9]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姜超强,王火焰,卢殿君,周健民,王世济,祖朝龙. 2018
[10]不同氮钾水平对结球甘蓝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郭熙盛,叶舒娅,王文军,武际,吴礼树. 2004
[11]猪粪堆肥过程中调理剂配比与养分变化研究. 李帆,朱宏斌,蒋光月,万水霞. 2010
[12]元素硫在水稻根际氧化特征及其对水稻吸收铁锰磷硫的影响. 李敏,章力干,胡正义. 2007
[13]泸州烟区烤烟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动态变化研究. 崔权仁,牟仕香,陈波,罗引,宋江,陈雪松,罗永海,谢强,何余勇,竟丽丽. 2023
[14]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氮磷钾硼肥施用效果研究. 韩上,武际,吴新民,胡鹏,李孝勇,胡润,朱学步,郭熙盛. 2015
[15]化肥配施紫云英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 邹长明,王允青,杨杰,唐杉,刘英,张晓红. 2013
[16]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氮肥施用量研究.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 2007
[17]淮北砂姜黑土区甘蓝的栽培管理模式. 江舰,姚自鸣. 2000
[18]2%阿维菌素微乳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效果. 石立,胡本进,李昌春. 2006
[19]春甘蓝施用钾肥的增产效应研究. 卢廷军,李录久,戚从清,郭熙盛,张祥明,张琳. 2008
[20]安徽省应高度重视有机肥行业的发展. 王光宇,钱坤.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溶磷菌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作者:万水霞;李帆;王静;郭志彬;喻颖;蒋光月;武际
关键词:溶磷菌;土壤肥力;根系形态;磷素形态;微生物群落结构
-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胡现荣;范存敏;吴萍萍;王静;李帆;李敏
关键词:炭基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水稻;产量;土壤养分
-
石灰用量对酸化稻田土壤酸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作者:胡现荣;范存敏;吴萍萍;王静;李帆;李敏
关键词:石灰;酸化;水稻;产量;效益
-
Cd污染土壤生物毒性的发光菌法测定及评价
作者:万水霞;李帆;王静;蒋光月;吴萍萍;武际
关键词:Cd污染土壤;生物毒性;发光菌法;青海弧菌Q67
-
微生物菌剂对青梗菜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
作者:万水霞;李帆;王静;蒋光月;武际
关键词:青梗菜;微生物菌剂;土壤;产量;品质
-
不同施肥方式对蓝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作者:高怀军;陈良兴;蒋光月
关键词:蓝莓;优化施肥;肥料运筹;有机肥;2+X试验;产量;经济效益
-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沿淮平原糯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作者:王静;王允青;万水霞;吴萍萍;叶寅;郭熙盛;吕国安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糯稻;生物量;养分吸收;沿淮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