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巢湖的主要水源地之一,研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及来源对了解巢湖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拉曼及瑞利散射校正、组分提取等相关处理,实现对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的分析,包括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三维荧光组分比例分析、三维荧光特征参数分析以及荧光特征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以探究该流域水体DOM的组分及来源.实验结果显示: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包含两个有效的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质物质(类色氨酸组分)和类腐殖质物质(类富里酸组分),荧光组分比例表明类色氨酸组分是该流域水体DOM的主要组成部分;水体的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标BIX以及腐殖化指标HIX指明该水体中DOM具有强自生源特性和弱腐殖化特征,其内源主要来源于藕塘内部植物及水体其他微生物代谢活动,外源来自于生活污水及养殖饲料的输入,其中内源为水体DOM来源的主要贡献;溶解性有机碳(DOC)与DOM中类色氨酸组分C1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类蛋白质荧光组分可用于该流域水体的DOC动态追踪;pH值与类富里酸组分C2呈现正相关,故水体pH值和类富里酸组分同步增加,说明该流域内水体碱化会伴随着溶解性有机质中类腐殖质物质的增加;溶解氧(DO)与类色氨酸组分C1呈现负相关,说明类色氨酸组分受到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该研究示踪了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的荧光特征及其组分来源响应机制,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在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环境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为该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溶解性有机质(DOM);三维荧光光谱(EEMs);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龟鳖废水处理系统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废水处理系统的菌群结构,提高水质净化效率,实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龟鳖废水处理系统的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对细菌群落和废水水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单元中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各处理单元的主要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属水平上,主要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未分类的微杆菌科(unclassified-f-Microbacteriaceae)。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细菌群落变化受水质环境因子的影响明显,其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与总氮(TN)、氨氮(NH~+_4-N)呈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COD)呈负相关,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与TN、NH~+_4-N、COD均呈正相关,Limnohabitan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丰度排名靠前的菌属与TN、NH~+_4-N、COD均呈负相关。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稻秸还田提高我国南方典型稻田冬绿肥产量和养分积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冬绿肥的产量和养分积累量有利于轮作系统中主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光、温、养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研究稻秸还田对冬季豆科绿肥生长和养分积累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稻田豆科绿肥的高产栽培及稻秸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方法】在广西、四川和安徽,分别以盐渍水稻土、紫色土和黄棕壤为供试土壤,进行相同处理的豆科绿肥盆栽试验,供试品种均为当地主栽品种。稻秸添加量设3个水平:0、3000、6000kg/hm~2 (S0、S1、S2),每个稻秸添加水平下设两个施氮水平:0和45 kg/hm~2 (N0、N45),共包括6个处理。于豆科绿肥盛花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鲜草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结果】与稻秸不还田且不施氮肥处理(RS0N0)相比,盐渍水稻土、紫色土和黄棕壤上稻秸还田与氮肥配施处理的绿肥鲜草产量分别提高了63.0%~66.0%、35.2%~53.8%和103.6%~117.1%,植株氮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9.1%~41.5%、43.7%~67.2%和65.1%~70.5%,磷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2.1%~68.9%、31.4%~57.3%和37.9%~45.3%,钾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0%~58.7%、30.7%~35.0%和89.2%~102.9%。在盐渍水稻土、紫色土,稻秸还田(S1、S2)均可提高绿肥鲜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配合施氮没有进一步提高鲜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而在黄棕壤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稻秸全量还田降低了绿肥产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肥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稻秸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则显著增加了绿肥的产量和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盐渍水稻土稻秸还田与氮肥配施处理(RS1N45和RS2N45)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黄棕壤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稻秸添加量增加先下降后上升,与不施肥对照相比,3种土壤上稻秸与氮肥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分析表明,稻秸还田及土壤类型对豆科绿肥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的累积量均有极显著正影响(P <0.01),氮肥处理仅对豆科绿肥鲜草产量有极显著正影响(P <0.01)。【结论】稻秸还田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豆科绿肥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提高了豆科绿肥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在肥力较高的盐渍水稻土和紫色土上,稻秸全量还田可显著增加豆科绿肥的鲜草产量,维持土壤有效养分,无需配合施用氮肥。在肥力较低的黄棕壤上,全量还田(6000 kg/hm~2)需配施氮肥才可充分发挥稻秸还田的增产效果,缓解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下降。


基于HS-SPME-GC-MS和OAV分析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香气的差异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的香气差异,选取在黄山地区广泛种植的9个茶树品种鲜叶,以祁门红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其中有性系茶树品种'祁门槠叶种'为加工祁门红茶的当家品种,其余8个均为无性系良种,分别是'翠绿1号'、'凫早2号'、'皖茶4号'、'舒茶早'、'皖茶91'、'中茶108'、'浙农117'和'浙农139'.感官审评结果显示,9个品种红茶香气类型均为甜香型,其中'祁门槠叶种'红茶具有典型的"祁门香",花香明显;'皖茶4号'红茶香气甜香为主,稍带花香,其余品种红茶甜香明显,而花香显著低于'祁门槠叶种'和'皖茶4号'红茶.气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6个高峰度化合物被鉴定,利用阈值共计算出21个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皖茶4号'红茶香气显著有别于其他品种红茶: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E)-β-紫罗酮、芳樟醇、β-月桂烯、香叶醇、己醛、壬醛和庚醛7个化合物在组间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可能是影响'祁门槠叶种'红茶香气显著有别于其他品种红茶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品种红茶香气差异化合物及"祁门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红茶 香气成分 气味活度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不同白化期的‘黄山白茶’代谢物差异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关键词: 茶树 白化品种 黄山白茶 挥发性化合物 儿茶素 游离氨基酸


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富营养化湖泊-巢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在巢湖的主要河口区以及敞水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于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开展了4个季度的调查并对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巢湖河口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2属90种,敞水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2属80种,河口区的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比敞水区高,其中丰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差异不显著,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按照FG功能群划分方法,巢湖河口区浮游植物的功能群组成与敞水区相似,根据优势度计算,河口区有M、Lo、H2、MP、X3共5个优势功能群,敞水区有M、H2、X3共3个优势功能群。通过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河口区影响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温(WT)、水深(WD)、pH、溶解氧(DO)、电导率(Cond)、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敞水区影响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有WT、WD、pH、DO、Cond、总氮(TN)和硝态氮(NO3--N)。通过对比发现WT、WD、pH、DO和Cond是共同影响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且巢湖河口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受磷营养盐影响较大,敞水区受氮营养盐影响较大。上述结果表明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受到的环境影响存在差异性,今后的巢湖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河口区和敞水区自身情况分别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对策,河口区可优先采取控磷措施,敞水区可优先采取控氮措施。
关键词: 巢湖 河口区 敞水区 浮游植物功能群 环境因子 RDA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


酸枣愈伤组织转化体系构建及在ZjBRC1调控ZjYUCCA表达中的应用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源于同一株酸枣实生苗的茎段、叶片、子叶和胚轴等组织为外植体试材,筛选到适合子叶、胚轴和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1.0 mg·L-12,4-D+0.4 mg.L-1 TDZ;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当浸染液浓度OD600为0.6~0.8、浸染时间为30 min时,酸枣叶片、子叶、胚轴和茎段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率分别为31.8%、25.6%、24.5%和23.8%.利用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化体系,获得了调控分枝发育关键因子ZjBRC1融合表达嵌合抑制子SRDX和35S∶∶GFP空载体对照的转基因愈伤组织.荧光定量qRT-PCR分析显示,与35S∶∶GFP转基因愈伤组织相比,ZjBRC1-SRDX下调生长素合成基因ZjYUCCA7/10-3/10-4的表达,而上调ZjYUCCA2/4/6表达.综上,本研究中建立和优化了枣愈伤组织诱导和转化体系.


江淮不同亚区冬小麦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演变
《灌溉排水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江淮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不同区域涝渍害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江淮地区苏皖二省境内14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对冬小麦全生育期月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序列进行主成分降维与K-Means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气候亚区;应用基于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的日尺度冬小麦涝渍害的历史序列数据,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各气候亚区的涝渍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出苗—越冬期(11月—次年2月)涝渍害年均发生天数和次数的高值区位于江淮之间、沿江东部,而返青—成熟期(3—5月)的涝渍害则呈北少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5个气候亚区生育期内逐旬涝渍害天数在沿江西部和高山区域呈明显的前期少、后期多的分布型,生殖生长阶段的涝渍害气候风险高;在江淮之间和沿江东部为平缓型,全生育期均有较为明显的涝渍害;淮北地区则是在播种出苗期的涝渍害发生频次最高.从年际间变化趋势来看,5个气候亚区各旬涝渍害发生天数的变异系数普遍较高,11月下旬—次年2月中旬涝渍害天数大多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苏皖二省冬小麦全生育期涝渍害风险总体偏高,5个气候亚区的涝渍害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差异明显,未来应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亚区气候适应性防御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