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马超 1 ; 王玉宝 1 ; 邬刚 2 ; 王泓 3 ; 汪建飞 3 ; 朱林 1 ; 李佳佳 4 ; 马晓静 5 ; 柴如山 1 ;

作者机构: 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4.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5.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关键词: 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还田技术;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环境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2 年 55 卷 018 期

页码: 3584-359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 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 相关文献

[1]砂姜黑土长期定位培肥技术研究. 曹承富,孔令聪,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陈龙潭. 2003

[2]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孔令聪,曹承富,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 2004

[3]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有机肥适宜替代比例研究. 王文军,王道中. 2022

[4]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2000

[5]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李泽福,易成新,杨剑波. 2011

[6]稻麦秸秆还田的环境效应(英文). 何成芳,朱鸿杰,孔祥强,李彩丹,闫晓明. 2017

[7]水稻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英文). 李泽福,万建民,夏加发,翟虎渠. 2003

[8]我国控释氮肥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郭熙盛. 2012

[9]安徽省棉业智能化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郑曙峰. 2004

[10]加速安徽省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管叔琪. 2009

[11]安徽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 黄义德,杨惠成,陈周前,吴文革,武立权. 2007

[12]安徽大豆生产中最佳硫水平的研究. 张继榛,马友华,郑路,竺伟民,章力干,司友斌,孙义祥,王道中,许华武. 1998

[13]安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对策. ^A朱鸿杰^B1%^A何金柱^B2%^A苗青松^B3. 2005

[14]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19

[15]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道中,花可可,郭志彬. 2015

[16]长期连续培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党修伍,张存岭,纪永民,陈龙潭,孔令聪,曹承富,陈爱萍,张永芹. 2006

[17]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玥凯,郭自春,张中彬,周虎,洪亮,王永玖,李录久,彭新华. 2019

[18]砂姜黑土连续培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李轶群,牛富兰,张存岭,陈龙潭,孔令聪,曹承富,张景华,张芳. 2005

[19]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玮,乔玉强,陈欢,曹承富,杜世州,赵竹. 2014

[20]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桂利权,张永利,王烨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