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给高产小麦抗倒防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高产、高秆、抗倒性差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丰安、稀效唑、国光矮丰和爱久收)以及传统的镇压措施对小麦最终产量、茎秆形态结构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225×104/hm2的基本苗相比,270×104/hm2的基本苗植株高度增加,且籽粒产量、茎节粗度、茎秆充实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返青期喷施壮丰安、烯效唑和国光矮丰或者人工镇压都可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拔节期喷施爱久收可缩短小麦穗下节间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最终各调控措施下小麦茎秆重心高度降低,抗倒指数增加,尤其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喷施壮丰安和爱久收降低了小麦最终植株高度;喷施烯效唑和爱久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国光矮丰和镇压措施对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壮丰安降低了低密度群体小麦千粒重和产量。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插适宜行距及株距配置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选择矮秆穗数型、中秆穗粒兼顾型和高秆超大穗型等三种类型的杂交籼稻品种,采用营养土作为育秧基质、播种流水线平盘育秧,本田设置25.0、30.0和33.0cm等3种行距,配置12.0、15.0和18.0cm三种株距,计9种组合,每穴2~3本基本苗模拟机插;比较三种类型水稻品种在9种栽插密度下的分蘖与成穗、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不同:矮秆穗数型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25cm×12cm;中秆穗粒兼顾型的品种,机插采取30cm×15cm的株行距配置较为合理;高秆超大穗型的品种,机插可采用33cm×(15~18)cm的株行距配置。扩行稀植有利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发挥,而矮秆穗型品种栽插适宜行距应对目前主流插秧30cm固定行距进行调减,根据水稻品种类型进行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而高产。


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CP、HC-Pro、P1和P3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P1基因全长均为927个核苷酸,编码产生30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100.0%。此外,5个分离物4个SMV基因CP、HC-Pro、P1和P3长度均为4 137个核苷酸,编码1 378个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5个分离物之间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6%~99.3%和95.1%~99.2%。根据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合5个分离物在10个大豆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发现SMV的4个基因CP、HC-Pro、P1和P3与SMV的致病力及病样的来源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4个SMV基因能够将传统的SMV株系分离物与重组性分离物进行区分。


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不同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并采用适宜基追比例运筹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施肥经济收益。施氮增产36.1%~52.1%,增收5 272~7 605元/hm~2;基肥—追肥相结合的处理较一次性施肥产量提高4.0%~11.7%,平均增产9.0%,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4∶3∶2∶1和4∶2∶2∶2处理产量高、经济收益多、氮肥利用效率高,是当前潘集区较为适宜的一季中稻氮肥运筹方式。


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区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砂姜黑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花生生长和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当施氮量为135 kg/hm2时,花生的产量和利润均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各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用氮135kg/hm2时(N135)达到最高。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花生成熟期N135处理的干物质、氮素累积总量和产量分别增加48.4%、25.7%和42.9%。


稳定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5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10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100%稳定氮肥分次施用、85%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7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分别增产53.1%、61.6%、39.7%和36.7%,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64.0%、80.9%、36.0%和32.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0.4%、59.5%、37.4%和34.5%。与农民习惯等氮施肥相比,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分别增产5.7%和11.6%,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9.9%和21.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8%和12.2%。等氮施用稳定氮肥较农民习惯施肥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了产量,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农民习惯施氮,且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生理效率和偏生产力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稳定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40 kg N·hm~(-2)且基肥与分蘖肥6∶4分次施用时,能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茶尺蠖雄成虫生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茶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常规解剖和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对茶树主要害虫之一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雄成虫的内外生殖器官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结构特征的定位描述。茶尺蠖雄成虫外生殖器由抱握器、背兜、爪形突和阳具组成;内生殖器由1个精巢、1对贮精囊、1对输精管、1对附腺和单个射精管组成,组织结构与鳞翅目其他种基本一致;经切片观察发现,精巢由8个呈辐射状精巢小管组成,它们之间被一薄层结缔组织分隔开,其内分布大量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成熟的精子束;贮精囊和输精管内均充满液体,其中贮精囊内可见大量的精子束。描述茶尺蠖雄成虫生殖系统结构特征,明确精子束在组织内的填充状态等特征,对其田间预测预报、系统发育,以及种间鉴定等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