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关键词: 超高产小麦 叶面积持续时间 叶面积指数增长率 净同化率 群体生长率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小麦光合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设置5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小麦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成熟期的株高、节间长及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单茎绿叶面积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以水分含量偏高处理W5(80%~90%田间持水量)最高。土壤适宜含水量处理W4(70%~80%田间持水量)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叶绿素含量高于W5,表明土壤含水量偏高不利于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小麦的光合特性得到改善,并以W4处理表现最优,W5次之,其中W4的光合速率分别比W1(40%~50%田间持水量)和W2(50%~60%田间持水量)的显著增加35.5%和26.7%。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ΦpsII、ETR和qP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W4处理的最高,W5处理的次之。W4处理具有最高的经济产量,W5处理具有最高的生物产量,其中W4处理的单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每盆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比W1显著增加98.6%、52.1%、311.2%和197.7%。研究得出,土壤水分含量偏高比适宜土壤水分含量处理具有较高的株高、单茎绿叶面积和生物产量,而生育中后期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速率和经济产量却低于土壤适宜水分含量处理。


响应面法优化封鳊鱼腌制工艺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鳊鱼为原料制作封鳊鱼,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鳊鱼腌制过程中的加盐量、腌制温度和腌制时间对产品的含水量、含盐量、盐卤中的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不同的腌制条件及其交互作用对产品的影响,并建立感官评定分值与腌制条件的数学模型,以优化鳊鱼的腌制工艺。结果表明:盐卤中的氨基态氮含量及鱼肉含盐量与加盐量、腌制温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加盐量、腌制时间和温度对鱼肉含水量也有很大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感官评定分值与腌制条件的数学模型,曲面回归方程拟合性好。其中,加盐量和腌制温度影响极显著(P<0.01),腌制时间影响不显著。通过响应面分析与优化,得到封鳊鱼的最佳腌制条件为:加盐量5.7%,腌制温度12℃,腌制时间47 h,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封鳊鱼感官评定分值为93.82,与理论值(93.89)基本相符。


投喂水平对黄鳝幼鱼生长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25~28℃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不同日龄阶段的黄鳝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一期(7~15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40、60、80、100%IBW/d(IBW为初始体重);二期(16~24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5、50、65、80%IBW/d;三期(25~33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0、40、50、60%IBW/d。结果表明:(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黄鳝仔稚鱼的生长。7~15日龄(一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以100%IBW/d投喂组最高;16~24日龄阶段(二期)幼鱼的SGR与前一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同,以80%IBW/d投喂组最高;而25~33日龄(三期)时,SGR以20%IBW/d投喂组最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2)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黄鳝鱼体相对增重率(WGR)和SGR,投喂水平与WGR和SGR呈正相关性,除最低投喂组外,其余组别的投喂水平与饲料转化率(FCE)呈负相关。(3)各期仔鱼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随着投喂水平升高差异显著。7~15日龄(一期)阶段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比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以40%IBW/d处理组最高;16~24日龄(二期)时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25~33日龄(三期)时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比也是呈现降低的趋势,以30%IBW/d处理组最高。


不同播期密度对甜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甜荞麦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种植密度(B1:45万/hm2、B2:75万/hm2、B3:105万/hm2、B4:135万/hm2)和播期(A1:7月28日、A2:8月7日、A3:8月27日)2个处理因素,研究种植密度和播期对甜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甜荞麦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不同播期对甜荞麦生育期、株高和主茎节数有较大影响。其中,8月27日(A3)播种的生育期比7月28日(A1)、8月7日(A2)播种的生育期长10天左右,株高比A1、A2平均矮9 cm和12 cm,主茎节数相应减少3.8节和2.7节,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对主茎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播期、密度对甜荞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产量最高的为A1B4处理,其产量为3997.55 kg/hm2,比产量最低的A2B1处理增产134.25%;A1B3、A1B4、A2B4处理的产量分别为3970.25、3997.55、3970.20 kg/hm2,是本试验中较高的产量,可见,105万/hm2~135万/hm2的播种密度和适当提早播期(7月底到8月上旬)能获得较高荞麦产量。


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生物技术进展 》 2015
摘要: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利用国际水稻研究所耐热圃材料,在抽穗扬花期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该时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主要品质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水稻耐热圃材料的耐热性有较大的差别,依然存在高温相对敏感材料;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主要品质评价指标影响较大;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的透明度、长宽比、垩白率、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与品种的耐热性相关关系不大;高温胁迫下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与品种耐热系数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9 78);高温胁迫下胶稠度变化与不同水稻品种的耐热系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16 70)。


花生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花生学报 》 2015
摘要:主茎高等农艺性状是影响花生株型的主要植物学性状,与花生产量密切相关。为培育高产花生新品种提供遗传信息,本研究以远杂9102/皖花4号F2群体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和结果枝数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的作用方式因性状而异。主茎高和侧枝长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而分枝数和结果枝数性状则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不同秸秆覆盖水平对砂姜黑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覆盖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筛选出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适宜的秸秆覆盖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7种秸秆覆盖水平M0(0 kg·hm-2)、M1(3 000 kg·hm-2)、M2(6 000 kg·hm-2)、M3(9 000 kg·hm-2)、M4(12 000 kg·hm-2)、M5(15 000 kg·hm-2)和M6(18 000 kg·hm-2)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土壤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和溶磷菌数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霉菌的数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覆盖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且不同种类微生物对应的最佳秸秆覆盖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吐丝期和灌浆中期单位质量的土壤溶磷菌数量和硝化细菌数量都以M4处理最高,氨化细菌数量以M3处理最高,霉菌数量以M6处理最高。土壤酶活性受秸秆覆盖的显著影响,但当秸秆覆盖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秸秆覆盖量的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再明显。吐丝期和灌浆中期土壤中蔗糖酶、淀粉酶和磷酸酶活性以M4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以M3处理最高。土壤中硝化细菌、氨化细菌、溶磷菌、霉菌和总微生物数量与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皆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秸秆覆盖在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秸秆覆盖量过高则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增加,且不同种类微生物和酶对应的最佳秸秆覆盖量存在一定差异,秸秆覆盖量为9 000~12 000 kg·hm-2时最有利于淮北砂姜黑土生物学特性的改善。


安徽长江水系黄鳝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安徽长江水系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测定了其6个地理群体(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共178尾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其长度为556~558 bp的控制区同源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1个(变异率7.35%),单倍型56种。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94~0.954、0.00237~0.01382。群体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1974~0.87529、0.07124~24.82928,分子变异分析(AMOVA)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61.72%,表明黄鳝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基于单倍型或群体间遗传距离的分子系统进化树均显示,6个地理群体分为两支:当涂与繁昌群体聚为一支,其余4群体聚为另一支。


HACCP原理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
《水产养殖 》 2015
摘要:安徽省是我国河蟹养殖大省,河蟹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河蟹产量达98 655 t,占全国总产量的15.2%。然而,随着养殖容量的增加,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规模高密度的养殖模式除了带来经济效益之外,还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第一,养殖病害严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频发;第二,养殖水体污染严重,大量饵料和肥料投入,使得水体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容易导致水质恶化,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