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表观盈余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明确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的最佳施氮量。【方法】试验以秸秆处理为主区,设秸秆还田和秸秆移除2个水平;施氮量为副区,设6个水平,分别为0、162.0、202.5、243.0、283.5、324.0 kg/hm2。测定了冬小麦播种前、拔节期、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土壤0—20、20—40和40—60 cm硝态氮含量,小麦产量以及籽粒氮含量,计算了冬小麦生育期土壤的氮素表观盈余,小麦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以及不同阶段的氮素盈余。【结果】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增产365 844 kg/hm2,增产率为4.2%9.3%,尤其以配施243.0 kg/hm2的增幅最高,产量达9858 kg/hm2。小麦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而秸秆移除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氮肥施用量相关,高量氮肥增加了硝态氮累积量,N施用量高于243.0 kg/hm2时,硝态氮累积量较小麦播种前增加19.8%28.6%。施氮均显著增加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小麦播种到拔节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小麦生育期不施氮处理表现为氮素亏缺,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盈余量,且随基肥、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盈余值每增加100.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和单施氮肥的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就会分别增加74.2和91.4 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植株地上部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特别是在高氮肥时,基肥和拔节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在施氮处理间、相同氮肥施用下秸秆还田和移除处理间氮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基肥表观回收率显著高于拔节肥表观回收率。【结论】秸秆还田和施氮水平对小麦植株氮素的吸收转运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率,可增加土壤0—6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综合各项指标,冬小麦生长季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02.5 243.0 kg/hm2。


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危害机理研究刚刚起步。为了研究不同耐热性水稻在高温胁迫下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其生理指标与耐热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耐热性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耐热系数筛选不同的耐热品种;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生理指标随高温处理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增大,达到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各个生理指标的峰值出现的较晚,耐热性差的品种,较早达到峰值;耐热系数和生理指标相关分析表明耐热系数除与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外,与各生理指标上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AT酶活性相关系数到达了-0.75222**。高温胁迫下,水稻水稻生理指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每个生理指标基本都有峰值出现,表明生物体高温热害是应激物质等调节存在反馈机制;高温胁迫时生理指标变化与耐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杂交水稻新混优6号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杂交水稻"新混优6号"可以将父母本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按照商品水稻生产的方法,育秧移栽、机械插秧或机械直播等方法进行种植。开花时,割叶、喷施"920",并赶粉,在母本授粉后,通过喷施一定浓度的苯达松杀死父本,并机械化收割。入库前通过色选技术去除少量残留的父本,从而达到杂交水稻制种的全程机械化。该文从机械直播、育秧移栽、机械插秧等几个方面分别介绍"新混优6号"机械化混播制种技术。
关键词: 新混优6号 苯达松敏感 褐色标记 机械化 制种技术


欧盟食品辐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分析了欧盟食品辐照法规要求及监管方式,并概述了欧盟已批准食品辐照种类、辐照食品检测标准、食品辐照装置分布等情况。通过资料数据分析历年欧盟食品辐照品种和数量,最后总结了欧盟食品辐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滁州鲫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控制区序列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14尾滁州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in Chuzhou)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和控制区(D-loop)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 141 bp和924 bp,且均无核苷酸变异位点。Cyt b基因的T、C、A和G含量分别为29.2%、27.8%、28.5%和14.5%;D-loop的T、C、A和G含量分别为33.2%、20.1%、32.6%和14.1%。2种序列中A+T含量(57.7%,65.8%)均明显大于G+C含量(42.3%,34.2%),且G含量偏低,显示了与其他水生动物线粒体核苷酸碱基含量相似的特征。通过对滁州鲫的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的关键序列。滁州鲫与其他鲫属鱼类的Cyt b和D-loop序列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分别为93%~100%和94%~99%。基于2种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均表明,滁州鲫与方正鲫(C.auratus gibelio in Fangzheng)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来自日本的鲫类群亲缘关系最远。


10年生石榴植株大量矿质元素分布与累积特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石榴植株中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分布与累积特性,以10年生‘大笨籽’石榴植株为试材,分别测定果实、叶、一年生枝、骨干枝、主干、侧根和须根的N、P、K、Ca、Mg和S的含量。结果表明:(1)N、P、Ca等元素在叶片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0.17、2.00和30.63 g·kg-1;K在果实中含量最高,为10.23 g·kg-1,Mg和S元素在须根中含量最高,分别为1.27和1.90 g·kg-1。(2)N在骨干枝中积累量最大,为35.03 g,所占比例为25.22%;P在侧根中积累量最大,为3.66 g,所占比例为28.80%;K在果实中积累量最大,为31.97 g,所占比例为43.70%;Ca在骨干枝中积累量最大,为27.29 g,所占比例为26.42%;Mg在叶片中积累量最大,为3.86 g,所占比例为30.65%;S在果实中积累量最大,为3.48 g,所占比例为27.01%;(3)整株每kg鲜重生物量中大量元素累积量为13.69 g,其中叶片的最高为26.35 g;其次为须根,累积量为22.47 g;果实的积累量最少为8.94 g。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烟草病毒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草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病毒病是烟草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见的烟草病毒主要有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MBV)等[1]。此外,近年来在烟草上还发生一些新的病毒病害,如南美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2]、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ZTSV)[3]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4]。这些病毒


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早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180×104株·hm-2(D1)和240×104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和17cm(R1)、20cm(R2)、23cm(R3)和26cm(R4)四种行距配置,研究了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密度D1和D2下,分别以行距R1和R2的株高、节间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最高。在相同行距下,D1的株高、节间长、叶绿素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均大于D2,而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穗数和产量均低于D2。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组合有利于安徽淮北地区早播小麦生长和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240×104株·hm-2和2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