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48条记录
超声辅助酶法改性玉米粉及其质构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改性玉米粉,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研究超声时间、转谷氦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玉米粉质构特性的影响,利用综合加权评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改性方法得到的玉米粉颗粒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30 min、TGase添加量0.6%和酶反应时间75 min的条件下,玉米面团的黏弹性、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综合加权评分最高,黏性和回复性分别增加了63.8%和74.0%,弹性增加了 1.73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经超声辅助酶解处理后的玉米粉颗粒表面出现孔洞和裂解现象,有利于TGase与玉米粉中的蛋白质充分交联.综合上述结果,超声辅助酶法改性能提高玉米面团的质构特性,改善面团的品质.

关键词: 玉米粉 超声 转谷氨酰胺酶 质构特性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耳新品种'皖黑木耳1号(A3)'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木耳新品种‘皖黑木耳1号(A3)’是从皖南地区野生资源多年系统优选培育而成的优质品种。子实体多簇生,耳片呈圆形或碗形,大小较均一,耳片较厚,胶质含量多,耳片弹性好,呈深褐色。每100 kg干料平均产干耳2.21 kg,比当地黑木耳主要栽培品种‘916’增产10.76%,出耳温度20.0~29.0℃,耐高温干旱能力较强。适于安徽南部地区栽培。

关键词: 黑木耳 系统优选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芝和黑木耳三个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菌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新品种‘皖紫芝1号’‘皖紫芝2号’和黑木耳新品种‘皖黑木耳2号’均是从皖南地区野生资源经多年系统优选培育而成的优质品种。‘皖紫芝1号’紫红色,‘皖紫芝2号’紫黑色。二者子实体产量高,抗杂菌能力强,均适于皖南栽培。‘皖黑木耳2号’耳片呈圆形或碗形,耳片较厚,菌盖浅褐色,产量高,耐高温能力较强。

关键词: 品种选育 紫芝 黑木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托竹荪新品种'皖荪2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荪2号’红托竹荪由采集于贵州省安龙县野生菌株经人工驯化而来。栽培周期160 d,子实体基本散生,粗壮,菌盖伞形或钝圆锥形。单菇质量约30~50 g,菌裙长度60~70 mm,柄粗35~40 mm,柄长150~200 mm。袋料发菌,满袋后脱袋覆土出菇,覆土后原基数多、产量高,鲜菇产量3.8 kg·m-2以上。适用于周年工厂化栽培模式,鲜销。

关键词: 红托竹荪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C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C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播期 气象因子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农药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tritici及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室内抑制活性;通过种子发芽盒试验,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菌土混合法,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同时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全蚀病菌和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404、5.862、0.193和1.372 mg/L.25℃条件下,5%吡唑醚菌酯FS不同药种比对济麦22鲜重及干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下,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5%吡唑醚菌酯FS苗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在74%以上,药种比1:50时防效达99.02%;5%吡唑醚菌酯SC按3000 mL/hm2剂量于扬花初期及盛花期各施药1次,对田间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100%、100%和75.87%.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小麦 种衣剂 纹枯病 白粉病 锈病 赤霉病 防治效果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CAST基因多态性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检测巴克夏猪、霍寿黑猪及其杂交F1代CAST基因多态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碱基变异对mRNA二级结构以及CASTⅢ型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克夏猪、霍寿黑猪、巴克夏猪×霍寿黑猪都存在AA、AC和CC基因型,等位基因A的频率都高于等位基因C.该突变在3个猪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呈中度多态(0.25C使猪CAST基因mRNA序列的二级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并且最小自由能增大.p.Arg660Ser导致猪CASTⅢ型蛋白的部分理化性质略有改变,包括分子式、分子量、等电点、不稳定系数、总平均亲水性、正电荷(Arg和Lys)数等.p.Arg660Ser突变未改变猪CASTⅢ型蛋白的二级结构,突变前后都是无规卷曲和α-螺旋占的比例较高.p.Arg660Ser突变不位于猪CASTⅢ型蛋白的保守结构域上,但可导致催化相邻位p.663Ser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数减少.综上,c.1980A>C突变可能对猪CAST基因的转录效率和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猪;CAST基因;多态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机械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机械旱直播下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籼稻和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开展了田间大区试验研究.每个水稻品种分别设置3个处理: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OTA)、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增加播种量处理(OTA+S)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P).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机械旱直播下供试籼稻和粳稻的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相近,平均分别为8.9%和8.8%;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与增加播种量的一次性控释复合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同样,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提高了水稻群体的成穗率、地上部和根生物量、根冠比、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量,但同种品种下这些指标在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了水稻总氮素积累量,但显著增加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净利润均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其中OTA的净利润最高,籼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41.1%,粳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57.0%.因此,机械旱直播下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节肥省工,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机械旱直播稻 控释复合肥 产量 物质积累 肥料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两系不育系191S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1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与2M191(蜀恢527/9311 F6)杂交,经5 a 7代选择育成的籼型两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叶色较深,叶片内卷,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茎秆较粗,抗倒伏性好,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高.2015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191S为母本所配制的优质、高产籼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1976和两优1999分别于202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191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水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缓控释氮肥是降低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常用措施之一.将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可以解决水稻对氮素的需求与降低氮素损失之间的矛盾.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以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和施氮量分别为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kg·hm-25个施氮水平,以及氮肥一次性施用(SF)及氮肥一基二追(TF)2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模式对水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田氨挥发损失量影响显著,同一施氮方式下,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SF各处理氨挥发损失量为14.46~23.74 kg·hm-2,TF各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则为23.3~47.74 kg·hm-2,SF氨挥发损失量比TF降低37.9%~50.3%;氮肥施用方式显著影响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SF和TF的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出现在N180,分别为50.02%和38.68%;低施氮量(N60)和高施氮量(N240)时,TF氮肥偏生产力高于SF,而施氮量为120(N120)kg·hm-2、180(N180)kg·hm-2时,SF比TF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出3.32和5.58 kg·kg-1;施氮量极显著影响水稻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SF和TF的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N180和N240,且SF高于TF,两者相差465.3 kg·hm-2.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一次性施肥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且能在施氮量较低的情况下获得较高产量,在水稻氮肥管理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用量 运筹模式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