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48条记录
溴氰菊酯·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单剂及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力。[结果]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吡虫啉及5个不同配比(体积比)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以25.0%(溴氰菊酯)+50.0%(吡虫啉)比例混配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为203.47。[结论]该试验可为现有防治药剂利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溴氰菊酯 吡虫啉 假眼小绿叶蝉 浸渍法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选育与配套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优选适合安徽生态条件的芝麻新品种,研究其高产配套技术。[方法]以芝麻雄性不育材料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F2中选择优良可育株,通过逐代优选,系统选育出皖芝1号新品种。[结果]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结果表明,皖芝1号在9个参试的常规品种中居第1位,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81%。2007~2009年在安徽及周边省份示范推广,表现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性状优于当地主栽品种,比一般品种产量提高7.81%~59.70%。[结论]该研究对于加快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皖芝1号 新品种 选育 高产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猪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猪病是影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对当前猪病流行的现状、趋势和防治对策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以期为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猪病 流行现状 趋势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茶末对淮南麻黄鸡生产及繁殖性能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红茶末对淮南麻黄鸡生产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将290日龄淮南麻黄鸡种鸡528只(母鸡480只,公鸡4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0.5%、1.5%、2.5%红茶末4种种鸡日粮,试验持续50天。日粮中添加0.5%的红茶末,除平均蛋重低于对照组0.39g(P<0.01)外,淮南麻黄鸡的产蛋率、饲料利用率、健雏率和出雏公鸡率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种蛋受精率比对照组高6个百分点(P<0.05);种蛋合格率和雏鸡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组高4.7和4.8个百分点(P<0.01)。高浓度红茶末(1.5%或2.5%)对淮南麻黄鸡产蛋及繁殖性能有负面影响。淮南麻黄鸡日粮添加适量红茶末可改善其生产和繁殖性能。

关键词: 红茶末 淮南麻黄鸡 产蛋性能 繁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接免疫细胞化学法快速检测新城疫病毒抗原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方便、准确、特异的方法检测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比较间接HRP-免疫细胞化学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两种方法检测NDV在COS-7细胞中的定位。两种试验方法都可以检测到NDV主要定位在COS-7细胞的胞浆内。间接HR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DV要求一抗滴度≤1∶100,间接免疫荧光法要求的滴度≤1∶100。间接HR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DV要求二抗滴度≤1∶300,间接免疫荧光法要求的滴度≤1∶50。而且结果观察中间接HRP-免疫细胞化学法要比间接免疫荧光法方便。间接HRP-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NDV检测优于间接免疫荧光法,是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适用于检测NDV的技术。

关键词: 免疫酶细胞化学法 荧光细胞化学法 间接 新城疫病毒 抗原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锌、硼肥配施对黄山贡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肥仍是黄山贡菊产量的首要限制因子,施N处理和不施N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增施P肥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N、P、K肥配合施用及在此基础上增施Zn肥和B肥可促进贡菊的生长发育,提高贡菊产量与品质。P肥对菊花粗蛋白、总黄酮和绿源酸的含量影响最大,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对产量和品质的不同需求调节P肥用量。N、P、K肥配施可促进菊花对Fe、Zn、Mn等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

关键词: 黄山贡菊 N P K Zn B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土壤肥力与水稻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生产中由于重氮轻磷钾,养分运筹不合理等现象,在江淮地区5个不同地点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江淮地区稻田的基础地力、农民习惯施肥以及专家推荐施肥与产量的关系,为提高稻农的施肥水平,为安徽省江淮地区稻区制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地力、施肥增产幅度、肥料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江淮地区农民习惯施肥肥料结构水稻生产具有氮磷钾数量不足、比例不适、不同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专家推荐施肥在减少氮用量,采用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增加磷钾肥用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能协调养分平衡,适时满足水稻高产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效益和利用率,达到以对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此田间试验结果,安徽省江淮地区推荐水稻9000~9750kg/hm2产量水平的氮磷钾用量:氮肥(N)150~180kg/hm2,磷肥(P2O5)60~90kg/hm2,钾肥(K2O)75~105kg/hm2。在氮肥运筹上氮肥总量的40%~5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20%~30%作穗肥施用,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拔节肥。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农民习惯施肥 氮肥管理 地力贡献率 肥料贡献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平原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以普通砂姜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田间施肥试验。[结果]施氮、磷、钾小麦的增产率为13.3%~44.7%、5.6%~11.8%和9.8%~13.2%,其平均增产率为22.6%、8.1%和11.3%。不施氮肥或钾肥小麦的相对产量为69.1%~88.3%和88.3%~91.0%,其平均相对产量为82.3%和89.8%,减产11.7%~30.1%和9.0%~11.7%,平均减产17.7%和10.2%;不施磷肥小麦的相对产量为89.4%~94.7%,减产5.3%~10.6%,平均减产7.5%。平衡施肥较不施氮肥对照增收1 106~1562元/hm2,施用氮肥的产投比达2.57~4.34∶1;较不施磷肥对照增收268~909元/hm2,施用磷肥的产投比为1.90~3.53∶1;较不施钾肥对照增收525~1 003元/hm2,施用钾肥的产投比为3.81~5.62∶1。施用氮、磷、钾小麦分别平均增收1 308、628和824元/hm2,其平均产投比分别为3.32∶1、2.86∶1和4.64∶1。[结论]该研究为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在淮北平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营养诊断施肥技术 淮北平原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方法]试验共设5个施肥处理:空白无肥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平衡施肥-1处理;平衡施肥-2处理;平衡施肥-1+油菜秸秆(3 000 kg/hm2)处理。其中,CK为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磷钾施肥量为N∶P2O5∶K2O=180 kg/hm2∶75 kg/hm2∶0,全部肥料作基肥,不追肥;平衡施肥-1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为N∶P2O5∶K2O=180kg/hm2∶60 kg/hm2∶90 kg/hm2,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0%∶30%∶20%分3次施用;平衡施肥-2处理氮磷钾施肥量同平衡施肥-1,但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0%∶30%∶30%分3次施用;油菜秸秆(有机肥)作基肥,所有施肥处理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结果]总体上,不同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水稻生物积累量,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结论]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氮肥运筹方法不当,仍是目前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的施用上,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同时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增加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减轻氮肥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坡岗地地区 水稻 高效施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高产高效的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芝麻高产高效的平衡施肥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平衡施肥对芝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最佳氮磷钾处理较不施氮肥的对照增产24.5%,施磷产量相对提高5.8%,施钾增产12.3%,较不施肥的空白对照产量增长31.5%;施硼增产率为9.0%。每公顷增收542~2 374元,施肥产投比为(1.46~22.23)∶1。[结论]氮磷钾硼配合施用的平衡施肥对夏芝麻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芝麻 平衡施肥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