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淮杂交中籼水稻品质性状基因型与播期互作的AMMI模型分析
《中国稻米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不同肥料运筹模式对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探讨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适宜的肥料运筹模式,以常规早稻品种‘浙辐203’为材料,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3种肥料运筹模式(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高产推荐施肥和控释复合肥施肥)对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和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模式的平均实际产量达8201.7 kg/hm~2,且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和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在每穴有效穗数、公顷有效穗数、理论产量上均显著大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在千粒重上均显著小于当地农民常规习惯施肥模式。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改善双季早稻机插的群体结构,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并减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促进生育中、后期主要器官内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增加群体生物学总量而达到增产。高产推荐施肥模式可作为江淮地区机插双季早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施肥技术模式,对控释复合肥施肥模式进行工艺改进,也可有望成为该地区机插双季早稻高产的一种技术选择。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其抗性来源分析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验品系总数的30.46%;高抗SC7株系的品系有80份,占20.30%;对SC3和SC7株系都表现高抗的品系有64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24%。如大豆新品系H20443、H21660、H22501、Y50574和Y52933等通过审定后用于大田的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对选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性来源分析可以发现,RT(抗病型)×RT组合获得抗病型后代品系的概率最高,其后依次为RT×IT(中间型)>RT×ST(感病型)>IT×RT>IT×IT>ST×RT>ST×IT,后代品系出现抗病型概率最低的组合是ST×ST。这些结果可为大豆新品系的选育和抗病育种亲本的组配提供参考依据。


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封鳊鱼品质的影响及货架期预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有效延长封鳊鱼的货架期。[方法]采用传统腌制的方法制作封鳊鱼,在制作过程中添加复合天然抗氧化剂,通过测定鳊鱼脂肪在储存过程中羰基值(COV)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的变化,确定其添加效果。同时,利用ASLT法对添加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的封鳊鱼货架期进行预测。[结果]添加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的封鳊鱼货架期,在4℃下延长了30 d,在10℃下延长了30 d,在25℃下延长了30~45 d。利用ASLT法预测添加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的封鳊鱼在储存温度22℃和湿度50%条件下的货架期为82~104 d。[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延长封鳊鱼的货架期提供新途径。


孕穗期干旱胁迫对超级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超级稻品种及1个常规旱稻品种为材料在防雨棚内进行盆栽,于各品种的孕穗期控制水分(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在-75 k Pa)进行干旱胁迫处理6 d,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超级稻品种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使6个超级稻品种始穗后0~7 d内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下降,始穗后14~21 d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提高;齐穗后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效穗数下降3.9%~6.8%、穗实粒数下降7.0%~18.5%、千粒重提高1.8%~5.1%,实际产量下降10.4%~17.2%。在正常灌溉条件下,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实际产量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其中y两优2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23.2%~27.5%,新两优6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6.0%~20.7%,丰两优4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2.4%~17.3%,且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孕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y两优2号、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实际产量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其中y两优2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8.3%~21.5%,丰两优4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1.4%~14.9%,新两优6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1.2%~14.8%,增产亦均达极显著水平。无论在正常灌溉还是在孕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6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常规旱稻品种的产量。因此,y两优2号、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可以在安徽江淮丘陵缺水地区推广种植。


杂交旱稻主要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研究两系杂交旱稻优质育种中最佳的亲本选配。以两系不育系‘绿102S’、‘绿旱1S’为母本,耐旱中籼稻鉴定材料‘13NJ103’、‘13NJ108’、‘13NJ113’和‘13NJ114’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设计研究8个杂交旱稻组合的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胶稠度6个主要米质性状的差异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以长宽比为评判标准,母本‘绿旱1S’的米质达到1级标准,‘绿102S’达到2级标准,父本均为2级标准,杂交后代除了A1B3外,其他组合均为2级标准;以垩白度和垩白率比为评判标准,亲本只有‘绿旱1S’、‘13NJ103’和‘13NJ114’米质达到2级标准,且它们的杂交后代米质也达到2级标准;以直链淀粉为评判标准,所有亲本米质本均达到2级标准,并且后代A1B3达到1级标准。以相同母本与不同父本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长宽比绝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以相同父本‘13NJ108’与不同母本分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垩白粒率均达到100%,表现出超低亲分离现象,其他米质性状表现规律不一致;各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绿旱1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外观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绿102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蒸煮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遗传力结果表明,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