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反枝苋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之一,为安徽省沿江棉区主要杂草,而棉花对杂草竞争十分敏感。论文旨在明确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影响,为棉田杂草反枝苋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试验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方法,棉花密度保持不变,设置8个反枝苋密度(0、0.125、0.25、0.5、1、2、4、8株/m)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研究不同反枝苋密度竞争对棉花生长、子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反枝苋株高、茎直径逐渐减小;相对于0.125株/m的反枝苋,反枝苋茎直径分别于1株/m(2013年和2014年)、0.5株/m(2015年)显著降低12.0%—18.6%;反枝苋株高则在2015年于0.5株/m显著减少24.2%。3年数据平均,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由1 156.9 kg·hm-2(0.125株/m)逐渐增加到7 524.0 kg·hm-2(8株/m),较高密度反枝苋种内竞争明显。随着反枝苋与棉花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株高于52—83 DAE(出苗后天数,days after emergence)逐渐超过棉花的,茎直径于18—70 DAE逐渐大于棉花的。在棉花成熟期,反枝苋株高比棉花高35.6—128.2 cm,反枝苋茎直径比棉花粗9.9—24.8 mm。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明显优势。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变化不明显,茎直径明显减小;棉花单株铃数、果枝数和单铃重显著减少,衣分也有一定程度减小。1株/m的杂草密度导致棉花单株果枝数减少4.63%—69.18%,铃数减少20.81%—84.98%,单铃重减少3.04%—20.36%,衣分减少1.54%左右。引起子棉产量显著减产的反枝苋密度分别是0.125株/m(2013年)和0.25株/m(2014年和2015年),导致子棉减产14.0%—33.7%;子棉产量损失率与反枝苋密度符合双曲线模型,据此可预测子棉减产50%的反枝苋密度为0.2—2.8株/m。在反枝苋与棉花竞争91 DAE,0.125—0.5株/m反枝苋可显著减少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在部分年份,棉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及断裂比强度随反枝苋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结论】在安徽省沿江棉区,当反枝苋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时,对反枝苋及棉花的株高影响不明显,对两者的茎直径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的株高和茎直径逐渐大于棉花的;因而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有竞争优势。反枝苋苗期是其防治关键期。当反枝苋密度逐渐增加时,其种内竞争逐渐增强。反枝苋生物量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增加,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反枝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而减少棉花产量。推测本地区导致子棉减产5%的反枝苋密度为0.011—0.090株/m。
淮北生态区短季棉种植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棉花 》 2017
摘要:2014-2016年连续3年对安徽省淮北生态区种植短季棉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棉花(短季棉)的单位面积总产出为18245元·hm~(-2),高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等粮食作物。但种植棉花的物化成本为7050元·hm~(-2),比种植玉米多3000元·hm~(-2),比种植大豆多4275元·hm~(-2);劳动力成本为18900元·hm~(-2),比玉米生产多9300元·hm~(-2),比大豆生产多11700元·hm~(-2)。种植棉花的纯利润为-8575元·hm~(-2),比种植玉米纯利润低9805元·hm~(-2),比种植大豆纯利润低10630元·hm~(-2);种植棉花的投入产出比为1︰0.68,低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比。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总产出的技术措施。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棉花科学 》 2017
摘要:本文根据5个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受到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栽培方式对于皮棉产量的构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安徽省范围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各个参加试点的单株成铃数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在北方棉区,提高棉花的产量主要是从提高单株铃数,从而获得高产的转基因抗虫棉皮棉,试验还表明,单株铃数与皮棉产量的相关是线性正相关的关系,即单株铃数越多,其皮棉产量越高。合理的处理好三因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和不同配比,对于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皮棉产量具有积极意义。


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单孢分离法对石榴病果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嘧菌酯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且连续2年开展了大田防治试验。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为石榴壳座月孢Pilidiella granati。嘧菌酯在水杨肟酸(SHAM)的协同作用下,对石榴干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分别为0.202μg/m L和0.007μg/m L(含100μg/m L SHAM);在大田防治试验中,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其中1 000倍25%嘧菌酯SC稀释液在2013和2014年的防效分别可达90.85%和81.9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表明嘧菌酯可作为防治石榴干腐病的候选药剂。
关键词: 石榴干腐病 石榴壳座月孢 嘧菌酯 抑菌活性 田间防效


杂交旱稻丰产节水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中国稻米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安徽沿淮地区气候特点,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沿淮地区旱种旱管栽培,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旱稻品种5个,节水耐旱型水稻品种7个;明确了沿淮地区以旱优73为代表的杂交旱稻的丰产节水栽培技术:播种期6月5-12日,播种量2.0 kg/667 m~2左右,氮肥用量10~14 kg/667 m~2;在施肥过程中适当降低基蘖肥用量、增施穗粒肥,基、蘖、穗肥比例以4∶4∶2较好。


夏播大豆产量的环境响应及高产品种的主要特性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长环境对夏播大豆产量的影响及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特征,选用50份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大豆生态区的蒙城、阜南、龙亢试验点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环境下夏播大豆产量和高产大豆品种的农艺、品质、适应性等。结果表明:(1)试点间、年份间及品种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试点间方差占总方差的15.75%,年份间方差占6.48%,品种间方差占24.90%。3个试点中,蒙城点产量最高,龙亢点最低,平均产量相差在343.63~1 133.28 kg·hm-2,三年均达极显著水平。(2)有14份品种在3年9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高于2 700.00 kg·hm~(-2),其中11份是亚有限生长习性,3份是有限生长习性,产量位于前4位的全部是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高产品种中,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的生殖期、单株粒数等均值大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结荚高度、百粒重等小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与普通品种比较:高产大豆品种的生殖期、主茎节数、单株粒重、种子脂肪含量均值均大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4**;t=3.23**;t=2.87**;t=2.89**),种子蛋白含量低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8**)。(3)筛选出14份高产大豆品种,其中产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是高丰1号、GR8836、铁杆1号及中品661,均有较好的广适性。同时,高产品种在蒙城试验点,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适应性表现。不利的生长环境是目前黄淮夏播生态区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针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因素,优化栽培技术并配合高产品种,可以起到增产、稳产作用。高产大豆品种一般具有生殖期较长、主茎节数较多、单株粒重较大,脂肪含量较高的特点。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可能因为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所以在试验中有更好的产量表现,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重视。


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生产转型发展——以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17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介绍了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提升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水平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深入研究中低产田土壤培肥改良技术、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粮食作物轻简机械化栽培技术、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等加强安徽省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的建议,以期为安徽农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农业转方式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发展成效 建议


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因为密播及秧龄的限制,常规毯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机插植伤重,大田前期生长势弱,中期由于密度过大而导致群体质量差、后期早衰,因而产量难以突破人工育插高产水平,限制杂交水稻高产潜力发挥。安徽粮丰水稻项目组探索出钵苗机插新途径,研发的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攻克了传统毯苗机插水稻的"3个不平衡"问题,实现了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插单产突破"吨粮"的超高产水平。本文从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大田整地、精准机插、精确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