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加工过程腌制工艺的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菜籽饼硫苷降解菌株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中国油脂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堆放菜籽饼的表层和深层土壤为分离源,利用牛肉膏蛋白胨和MRS培养基分离和纯化菌株得到菌株Y4和R1,再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菌株Y4和R1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菌发酵最优组合:Y4接种量为10%,R1接种量为9%,料水比为1∶1,麸皮与菜籽饼质量比为1∶10(以干物质计),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在试验条件下,混菌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验证试验测得硫苷、异硫氰酸酯(ITC)和唑烷硫酮(OZT)的降解率分别为67.26%、60.38%和53.24%,粗蛋白和小肽含量提高了2.74和2.40个百分点。混菌固态发酵菜籽饼能够有效降解硫苷等抗营养因子,可大大改善菜籽饼的饲用品质。
响应面法优化封鳊鱼腌制工艺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鳊鱼为原料制作封鳊鱼,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鳊鱼腌制过程中的加盐量、腌制温度和腌制时间对产品的含水量、含盐量、盐卤中的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不同的腌制条件及其交互作用对产品的影响,并建立感官评定分值与腌制条件的数学模型,以优化鳊鱼的腌制工艺。结果表明:盐卤中的氨基态氮含量及鱼肉含盐量与加盐量、腌制温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加盐量、腌制时间和温度对鱼肉含水量也有很大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感官评定分值与腌制条件的数学模型,曲面回归方程拟合性好。其中,加盐量和腌制温度影响极显著(P<0.01),腌制时间影响不显著。通过响应面分析与优化,得到封鳊鱼的最佳腌制条件为:加盐量5.7%,腌制温度12℃,腌制时间47 h,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封鳊鱼感官评定分值为93.82,与理论值(93.89)基本相符。
安徽乌菜SRAP技术体系的优化
《中国瓜菜 》 2013
摘要:以合肥黄心乌为试材,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的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聚合酶浓度和模板DNA浓度进行5因素4水平的筛选分析,用me3-em3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以确定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安徽乌菜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 1μL,Mg2+ 3.0mmol·L-1,dNTPs 0.2mmol·L-1,引物各0.5mol·L-1,模板DNA 4.0ng·μL-1,Taq聚合酶0.05U·μL-1,总体积为10μL。利用此反应体系对安徽乌菜进行PCR扩增并电泳检测,其结果清晰、稳定、可靠,可用于安徽乌菜的遗传分析。
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优化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13
摘要:为了探明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晚播条件下周麦22产量与施氮量、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每hm2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显著增加每hm2穗数,但二者增加均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319.5kg/hm2和323.6×104穗/hm2时,产量最高达到7 412.8kg/hm2,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30.9×104穗/hm2、32.4粒/穗和千粒重43.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