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羽肉鸡J亚群禽白血病肿瘤及相关病变发生规律的研究
《中国家禽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的病变发生规律,对90、180和320日龄3个不同年龄的某品种黄羽肉种鸡群进行了为期90 d的跟踪观察。结果显示: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而发病的该品种黄羽肉种鸡最早出现肉眼可见肿瘤病变的年龄是107日龄左右;最早出现肉眼可见肿瘤比率最大的组织器官是心脏,肉眼可见肿瘤发生率最高的组织是肝脏,达83.02%,而肺脏未见眼观肿瘤,其他肉眼可以见到肿瘤的组织器官有:脾脏、肾脏、胸骨脏面、腺胃、肋骨、卵巢、肠道、肠系膜、泄殖腔、气管、脂肪、肌肉等,且大多病鸡有腹水病症,其中泄殖腔肿瘤和腹水病症在180日龄后肉眼检测淘汰该病病鸡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流域部分蛋鸡养殖场鸡舍类型及保温隔热性能分析
《中国家禽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鸡舍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影响鸡舍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江淮流域蛋鸡养殖场鸡舍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对该地区的鸡舍建筑结构类型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并评价了常见鸡舍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蛋鸡养殖场鸡舍建筑样本中,封闭式鸡舍、有窗式鸡舍和卷帘式鸡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5%、58.3%和4.2%,鸡舍夏季降温都采取湿帘风机系统。鸡舍墙体结构以24cm黏土砖砌体为主,冬季舍内温度13℃、相对湿度79%时能满足保温要求,夏季能够满足隔热要求;屋顶结构以彩钢夹芯板为主,该种结构保温性能好但不能满足夏季隔热要求。因此,屋顶隔热是江淮流域蛋鸡舍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小麦生产变化和特点及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徽小麦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安徽小麦具有生产地位上升、种植面积南扩、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安徽小麦成为新的增长极等特点。指出安徽小麦存在品种抗病性不强、自然灾害偏重发生、耕作管理较粗放、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普惠制补贴政策效应难以持续等问题。提出稳定发展安徽小麦生产,要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强化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加大小麦品种选育力度与优化布局、培育新型主体,加大小麦生产支持力度。
关键词: 安徽 小麦生产 种植面积 品种抗病性 品种选育 水利设施建设 技术创新 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Al-HA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Al3+呈稳步上升趋势,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呈缓慢下降。0~20cm层土壤pH值与Al3+、植茶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0.819、-0.952,P<0.01),与A(lOH)2+A(lOH)+2呈显著正相关(0.658,P<0.05),与Al-HA呈极显著正相关(0.929,P<0.01),20~40cm层土壤pH与各形态活性铝及植茶年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Al-pH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281~0.659之间,都明显偏离了三水铝石模型,而方程的决定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茶园土壤中Al3+活度对土壤pH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与自然土相比,植茶促进交换态铝在茶园土壤中的累积,土壤种茶后趋于酸化,种茶时间越长酸化越严重,而茶园土壤pH与土壤活性铝总量是呈负相关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典型山地茶园养分状况与土壤特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安徽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为山地茶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在不同pH区段内的化学性质随pH值的变化差异明显,当土壤pH处于4.0~4.5区段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明显减弱,其盐基离子的脱除速度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增大,而当土壤pH>5.0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则明显增强,盐基脱除速度也迅速下降,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下降。皖南山区的茶园土壤中氮磷含量较高,但钾的含量相对不足,皖西的茶园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较为均匀。各区县茶园土壤pH都较低,其中低于4.5的占到将近50%,土壤酸化的程度呈日益加剧的趋势。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2~1.47g/cm~3和1.37~1.58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率在50%左右,气相所占比例相对不足,土壤通透性不良。各区县的施肥水平差异较大,皖南的肥料投入量要比皖西的肥料投入量高15%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地育肥对大别山黄牛部分激素水平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测定异地育肥对大别山黄牛血清中激素水平的动态影响,选择30头经临床检查健康大别山黄牛,特进行0(到达牛场时)、14、28和42d时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经颈静脉无菌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皮质醇(COR)水平。记录试验牛平均体质量(AW),平均日增重高(ADG),平均日采食精、粗料量(ADFI),平均日饮水量(ADWI)和发病牛头数。结果表明:14d时,牛开始增重,42d时,平均日增重高于28d和14d时(P<0.05或P<0.01);平均日采食精、粗料量在42d时高于14、28d时(P<0.01或P<0.05)。GH、INS、T3和T4激素水平在0d时最低,在14d时最高。INS水平在14d时极显著高于28d和42d时(P<0.01)。COR水平,在0d时最高(P<0.01),14、28和42d时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试验期内,均有试验牛发病。通过激素水平动态变化发现大别山黄牛进场14d内处于应激状态之中,进而能明显影响牛体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断喙喙形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断喙后喙形对蛋鸡产蛋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用135只20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第1组上下喙长相同,第2组上下喙都短,第3组上喙长与第1组相当,上喙短于下喙3 mm。3个处理组的饲养管理一致,试验期36周。结果表明:在20周龄时,第2组蛋鸡体质量和胫长低于第1和3组;第25、30、35和40周龄时,第1组蛋鸡体质量显著高于第2组蛋鸡体质量(P<0.05)。在产蛋中期(25~42周),第3组蛋鸡产蛋率分别比第1和2组高7.04%和8.28%(P<0.05);在产蛋中期(25~42周)和产蛋后期(43~55周)第1组蛋质量显著高于第2和3组(P<0.05)。整个试验期间,第3组的产蛋率分别比第1和2组高4.46%和4.78%(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第3组每只鸡比第1和2组每只鸡多收入3.06元和2.95元。上述结果表明,第3种喙形对蛋鸡生产最为有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祁门红茶初制中的干燥工艺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祁门红茶初制干燥工序中不同毛火速度与足火温度对毛茶品质的影响,选用‘祁门槠叶’种1芽2叶鲜叶,经统一萎凋、揉捻和发酵后,毛火速度设置快(9 min)、中(12 min)、慢(15 min)3个水平;足火温度设置低(60℃)、中(75℃)、高(90℃)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制作茶样,重复2次。通过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毛火速度对茶样的感官品质(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生化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足火温度对茶样的感官品质(滋味、叶底)和生化成分(可溶性糖、茶褐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对生化成分(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不同毛火速度与足火温度互作效应对茶样的感官品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生化成分(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对生化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显著。快速毛火,茶样的色泽、滋味和综合评分略低;慢速毛火,茶样的叶底稍暗,香气中等。低温足火处理,茶样的感官审评综合评分低于中、高温足火处理。因此,祁门红茶初制干燥工序采用中速(12 min)毛火与中、高温(75℃、90℃)足火组合较好,尤以中速(12 min)毛火与中温(75℃)足火组合为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