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豆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国不同地区的67个大豆品种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并分析了大豆理化成分与豆乳的凝聚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豆乳的氯化钙凝聚特性受大豆中多种化学组分的影响。可溶性蛋白、P、豆乳总固形物含量越高的品种,凝固速度越慢,凝乳所需要的Ca2+浓度也越高;蛋白质组成中11S/7S比值越大,豆乳凝固越早,凝乳也越快;滴定酸度与豆乳完全凝固所需的Ca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P<0.05),与豆乳上清液中不沉淀的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253,P<0.05);脂肪、百粒重等在豆乳凝乳过程中作用不明显。上述结果随大豆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转化法将luxAB基因导入毒死蜱降解菌β菌株的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电转化法将带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导入毒死蜱降解菌β菌株,研究了细胞生长状态、电压强度、电击时间和质粒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对转化子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处于对数生长早期的菌液制备感受态细胞,在质粒浓度16.5μg·mL-1、电压2.5kV,电击时间3ms条件下的转化率最高,可达2.73×102个.μg-1(以每μg质粒DNA中所含转化子个数计).转化子lux-β分别在抗生素平板和LB平板中传代10次,仍具有发光活性和对卡那霉素(Km)的抗性,说明质粒pTR102在转化子中可以稳定遗传.转化子的生理特性变化不显著,对毒死蜱的降解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近1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养分淋失及春甘蓝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养分淋失及春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甘蓝N、P、K习惯施肥用量分别为其吸收量2.64倍、5.8倍、1.02倍,长期施肥使菜园土壤有效P大量累积,土壤养分不平衡加剧,一些中微量元素成为新的养分限制因子。习惯施肥N、P向下层淋失明显,改进减量施肥技术使N、P淋失量分别减少90.0%、78.4%。不平衡减量施肥降低春甘蓝产量和经济效益,配合S、B、Zn的改进减量施肥技术能显著促进春甘蓝吸收养分,提高产量,经济效益超过习惯施肥处理。结论:在菜园土上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可显著减少春甘蓝的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并能减少N、P养分淋失,减轻施肥的面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发酵对草鱼肉理化特性和蛋白质降解变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乳酸片球菌、乳杆菌-Lo3、乳杆菌-B5407和清酒乳杆菌4种不同乳酸菌在发酵草鱼肉时鱼肉理化特性及蛋白质降解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后,鱼肉pH值迅速由最初的6.25降至2d时的5.06~5.40,对照组则为5.98;接种发酵剂的草鱼肉的TBA和TVB-N值的上升较缓慢,整个发酵过程中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腌制草鱼肉的蛋白质在发酵期发生了轻微的降解,游离氨基酸略有增加;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量显著增加,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均发生了强烈的水解,接菌组的蛋白降解显著多于对照组,其中,接种乳酸片球菌和乳杆菌-B5407组降解程度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低温浸渍处理技术的蓝莓酒酿造工艺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莓果实经打浆、添加果胶酶0.02 g.kg-1及酵母0.05 g.kg-1于16℃条件下进行低温浸渍预发酵处理后,再经调整成分、接种酵母发酵、陈酿、澄清等工艺酿制蓝莓果酒。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酿酒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及SO2用量对酿造蓝莓酒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原料经16℃浸渍预发酵72 h后,以Y13为酿酒酵母,在接种总量为0.2 g.L-1,发酵温度25℃,SO2用量40 mg.L-1的条件下酿造的蓝莓酒,经陈酿后酒液呈深宝石红色,澄清透明,口感醇厚,且带有浓郁的玫瑰花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携带空心莲子草DNA片段的水稻导入系耐旱生理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导入了空心莲子草DNA的水稻导入系和2个对照品种(原受体6527和巴西陆稻)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其剑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电导率、脯氨酸、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导入系H8的产量、综合评价值和耐旱指数明显大于对照,其耐旱性强。主成分分析和最优回归方程分析均表明丙二醛、脯氨酸、叶绿素和电导率等对水稻耐旱性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水稻耐旱性生理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雄性不育新材料SC316的育性遗传研究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连续回交方法,将SC316不育基因转育到中籼898品种中,研究不同世代回交群体、姊妹交群体及可育单株后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SC316不育基因在这些群体中的表现符合1对显性核不育基因遗传规律,该不育材料携带有显性核不育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