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不同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不同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控释氮肥处理水稻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果不同。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控释氮肥处理比普通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增幅为7.23~14.83个百分点。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比其他处理提高了水稻总粒数和结实率。因此,硫磺树脂包膜氮肥处理在该地区水稻施用效果最佳。

关键词: 控释氮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湖流域减量施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巢湖流域适度减量施肥的可行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施肥配施氨基酸水溶肥料和微肥对番茄产量、内在品质以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肥配施氨基酸水溶肥料以及微肥不仅能够保证番茄稳产,而且能对番茄的口感、植株的生长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与习惯施肥相比,85%施肥、75%施肥可使番茄产量分别提高24.3%和3.8%,65%施肥处理使番茄产量降低8.2%;使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9.01%,6.12%,10.44%;使0~20cm番茄收获后,土样中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58.34%,15.00%,40.99%;使0~20cm番茄收获后,土样中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32.04%,31.72%,30.69%。其中,以85%减量施肥处理效果最佳,达到番茄增产、减少养分流失的目的。

关键词: 减量施肥 番茄 叶面肥 微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处理方法对光叶红花苕种子发芽的影响

种子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赤霉素处理和机械处理对光叶红花苕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处理促进发芽效果最好,发芽势达92.00%;发芽率达94.00%;发芽指数达25.84;浓硫酸处理次之,以98%硫酸处理60 min效果较好,发芽势达77.33%;发芽率达86.00%;发芽指数达42.55;赤霉素处理种子,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由于机械处理操作难度大,因此,实际生产中用98%硫酸浸种60 min来提高种子发芽率较好。

关键词: 光叶红花苕 机械处理 硫酸 赤霉素 种子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卵巢不同发育期大颚器法尼酸甲基转移酶活力分析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 transferase,FA-O-MeT)具有催化法尼酸(farnesoic acid,FA)转变成甲基法尼酯(methyl farnesoate,MF)的功能。运用放射化学法对克氏原螯虾不同发育期大颚器(mandibular organ,MO)FA-O-MeT的酶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眼柄因子对FA-O-MeT酶活的调控。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MO中的FA-O-MeT酶活左、右侧对称,差异不显著(P>0.05);FA-O-MeT酶活随卵巢发育呈周期性变化,次级卵黄发生期的MO酶活最高,达到61.75 pmol/(p.h);镊烫法破坏眼柄内的X器官窦腺复合体后,FA-O-MeT酶活逐渐上升,第5天酶活达到最高;利用眼柄内的窦腺提取物体外培养处理MO,检测到其对FA-O-MeT酶活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P<0.01)。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FA-O-MeT酶活与卵巢发育密切相关,且其生理活性受到眼柄X器官窦腺复合体的负调控。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甲基法尼酯 法尼酸甲基转移酶 窦腺提取物 发育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非人工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组合2种穗肥比例共6种氮肥运筹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kg.hm-2的施氮量,配合基蘖肥∶穗肥为6∶4的运筹方式有利于群体茎蘖平缓消长,减小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协调群个体矛盾,提高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优化群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培育大穗,并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而高产;是安徽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丰产高效栽培的推荐施氮模式。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机插栽培 氮肥 群体质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降剂控制热雾机热雾滴扩散范围及防效的研究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雾机一般以柴油为热雾剂承载农药,形成的热雾喷出后随着喷口产生的动力和热雾的自身密度压差向前方自行推进,该施药技术由于效率高而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但由于热雾易飘移、难控制,造成农药污染的缺陷,在农作物生产中难以推广应用。本试验通过加入热雾沉降剂的方法,加大了热雾机热雾滴的比重和沉降速度,在此基础上,选择难以进入田间施药的玉米、油菜,进行了中、后期病害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热雾沉降剂后热雾滴的主体分布于田间水平距离(0~25 m)和垂直高度(0~2 m)范围内,分布密度为148.5~265.4粒/cm2,同柴油对照相比,加入热雾沉降剂后,同等直径的热雾滴飘移的距离和高度明显降低。田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热雾机施药对油菜菌核病和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普遍高于机动弥雾机喷雾的防治效果,加入热雾沉降剂后可提高有效防治范围内的防效。

关键词: 热雾机 沉降剂 雾滴 分布 农作物病害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的可能机制:水稻种子低剂量辐照后的盐胁迫和真空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核技术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的形成机制,研究了盐胁迫、真空胁迫处理对低剂量辐照诱导效应的影响。利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60、90、120、150、210、282、423和560 Gy)辐照水稻种子后,以苗高为辐射损伤的生物学终点,调查γ射线辐照种子经真空处理和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的损伤情况,利用Origin 8.0软件对剂量-苗高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低剂量辐照既能诱导对真空胁迫、盐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同时又和真空胁迫、盐胁迫具有协同抑制水稻苗高的作用,获得的剂量-苗高曲线为马鞍型的形状。低剂量辐照加上环境因子胁迫,对水稻种子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是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辐照 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 线性平方模型 适应性反应 环境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水平对优质稻产量、品质及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优质稻‘桂小占’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空白,低肥(75kg/hm2)、中肥(150kg/hm2)、高肥(225kg/hm2)4种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低于15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显著。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则有所降低。其中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高肥、中肥、低肥3种施肥处理下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中肥、高肥水平下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无显著差异,并均显著低于低肥处理。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变化最大,各肥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的提高对稻米中Hg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可导致As、Cd含量的升高,其中稻米Cd含量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显著,As含量在各施氮水平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试验条件下,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优质稻获得高产并将稻米品质提升到较高水平;通过降低施肥量可减少稻米对As、Cd的吸收和积累,提高食用安全性。在优质稻栽培过程中应适量增加氮肥,施氮水平以不超过150kg/hm2为宜。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产量 稻米品质 重金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南麻黄鸡30周龄蛋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26个淮南麻黄鸡鸡蛋进行了蛋品质测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南麻黄鸡30周龄平均蛋重为(43.49±2.79)g、蛋形指数为1.28±0.05、蛋壳厚度为(0.42±0.03)mm、蛋壳强度为(4.75±0.80)kg/cm2、蛋黄色泽为5.91±1.66、哈氏单位为85.06±5.29、蛋黄比率为31.65%±2.76%。蛋壳颜色以粉色为主,所占比例为69.0%。不同蛋壳颜色的鸡蛋蛋品质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蛋重与蛋壳强度、蛋壳厚度与蛋壳强度、蛋黄色泽与哈氏单位、哈氏单位与蛋黄比率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蛋重与蛋壳厚度呈显著相关(P<0.05)。总体而言,淮南麻黄鸡有较好的蛋品质,在今后蛋品质遗传改良中,应该以提高蛋重为主,并考虑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关键词: 淮南麻黄鸡 蛋品质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耕作与氮肥后移对巢湖流域麦田磷素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磷素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可导致磷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风险增加,源头控制农田磷素流失对于治理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9—2010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径流、泥沙和磷素进行了监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对巢湖流域麦田P素径流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处理(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TS)、氮肥后移处理(NFP)和少免耕+秸秆还田+氮肥后移(NTS+NFP)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10%和22%,泥沙量分别减少了30%、14%和38%,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各处理径流液总磷(TP)浓度范围是0.095~0.360mg·L-1,其中,颗粒态磷(PP)是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式,约占TP的51%~69%。长期的保护性耕作提高径流液中溶解态磷(DP)的浓度,降低了PP的浓度,但TP浓度难以看出明显的变化规律,而氮肥后移降低了径流液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各处理TP流失量在0.060~0.079kg·hm-2之间,约占当季施磷量的0.2%。处理TS、NFP和NTS+NFP与处理T相比,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0%、21%和24%。作物生长情况显著影响土壤磷素的流失,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吸磷量与径流TP的迁移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可以作为源头控制农田磷素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氮肥后移 磷素 径流 农业面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