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智能化识别系统

中国植保导刊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农作物种植覆盖面广、分散度高,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区域性发生规律复杂,传统的人工鉴定技术从效率、能力与精度方面均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重大病虫测报要求。针对这一实践需求,以测报灯下害虫图像数据库(约18万张)、田间病虫害图像数据库(约32万张)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病虫害种类特征自动学习、特征融合、识别和位置回归计算框架,并研发了移动式病虫害智能化感知设备和自动识别系统。通过近2年的精确度和实操运行效率检验,该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对16种灯下常见害虫的识别率为66%~90%,对38种田间常见病虫害(症状)的识别率为50%~90%。随基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神经网络深层特征提取的不断完善,该系统有望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从而真正实现田间病虫害识别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病虫害 检测 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高盐胁迫下的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的筛选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水稻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质,阐明OsRPK1参与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MART技术,构建水稻高盐胁迫下根尖的酵母双杂交文库.PCR扩增获得OsRPK1基因编码胞内区域的碱基序列,构建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检测诱饵表达载体在酵母中的毒性和自激活活性,筛选OsRPK1胞内互作蛋白,进一步分析高盐胁迫下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量为1.11×107 CFU,文库重组率为96%,文库插入片段多态性较好.成功构建了诱饵表达载体(pGBKT7-OsRPK1-CD),经检测诱饵表达载体无毒性,无自激活活性.诱饵表达载体与cDNA文库进行双杂交筛选,经测序和比对分析获得了11个重要的候选基因,检测候选基因在高盐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其中8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诱导表达,2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胁迫抑制表达,1个候选基因受高盐胁迫瞬时诱导表达后表达量又受到显著抑制.

关键词: 水稻 OsRPK1 高盐胁迫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水量和处理温度对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中水稻种子储藏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服已有的高温高湿的人工老化方法受人工气候箱的控温控湿条件的局限性,以确保试验过程中种子含水量和温度的稳定性,本文研究在人工气候箱环境材料间开放和密闭的条件下水稻种子含水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研究密闭常湿条件下处理30 d的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籼粳材料种子发芽率变化。结果表明,与初始含水量范围相比,储藏过程中粳稻材料和籼稻材料的含水量范围,30℃+RH 75%、30℃+RH 85%的开放储藏条件下,分别缩小为原来的31%和24%、26%和25%,而30℃+常湿、34℃+常湿的密闭储藏条件下,则仅分别缩小为原来的94%和81%、90%和87%; 38℃+常湿+30 d、42℃+常湿+30 d的密闭储藏条件下,初始含水量差异的粳稻和籼稻材料,发芽率差异最高和最低分别为85.0%和7.0%、98.5%和11%;进一步计算种子人工加速老化处理30 d的发芽率下降百分率,38℃+常湿、42℃+常湿的密闭储藏条件,初始含水量14.00%的粳稻材料和籼稻材料,其发芽率下降百分率已分别达到63.31%和88.83%。初步分析获得:38℃+常湿+初始含水量14.00%+30 d+密闭储藏、42℃+常湿+初始含水量14.00%+30 d+密闭储藏分别是粳稻和籼稻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最适宜的处理条件。本研究为获得稳定的、可重复的人工加速老化新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水稻 储藏特性 人工加速老化 含水量 处理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的血清学检测与PCR鉴定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番鸭细小病毒 鹅细小病毒 血清抗体 血清学检测 PCR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群体遗传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的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采集6个不同地理群体共170个体,采用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mtDNA Cyt b)测序方法,研究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群体变化的历史动态。研究显示,温州光唇鱼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由于分化时间较短(上新世晚期),分子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温州光唇鱼约于335万年前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群体扩张时,全球处于末次冰川时期的早期,群体的扩张并未受到低温的影响,因此,推测新安江流域可能是潜在的冰期避难所。祖籍地重建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起源于率水上游和练江上游,经过一系列的群体扩散–隔绝–分化事件,形成现今的分布。原种的鉴定为新安江流域光唇鱼群体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温州光唇鱼 mtDNA Cyt b 群体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叶加工中美拉德反应对品质形成与安全的影响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拉德反应主要是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非酶促反应,广泛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茶叶是重要的农产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对其香气、色泽、滋味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加工中研究的深入,其产物的功能性与安全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重点从美拉德反应对茶叶香气、色泽、滋味形成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为探索茶叶加工中合理利用美拉德反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而减少其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美拉德反应 品质形成 安全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品种对农田土壤重金属镉与铜的富集差异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品种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镉与铜污染修复能力的差异.[方法]选用10个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油菜品种在重金属镉、铜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种植,研究不同品种在两种不同背景土壤下生长期与植株部位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镉与铜的吸收富集差异.[结果]甘蓝型油菜对土壤中的重金属镉与铜有较强的吸附与富集能力,但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间与植株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能力有差异.油菜植株对镉的吸收富集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尤其是茎秆上,各部位富集能力依次为:茎秆>叶片>根>种籽;对铜吸收富集主要集中在根部和种籽上,各部位富集能力表现为:根>种籽>叶片>茎秆.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能力表现较大差异,苗期秦优10号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能力最强,成熟期秦优11号与绵油11号表现出对镉的超富集能力;不同油菜品种对铜的富集能力也表现出差异,苗期秦优10号叶片的铜富集能力较强,成熟期秦优10号与浙油51种籽的铜富集能力较强.[结论]该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 富集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褪黑激素对长毛兔产毛性能及兔毛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9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长毛兔夏季产毛的影响。选择1.5岁左右的皖系长毛兔60只,其中公兔40只,母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皮下埋植0、25、40、55 mg的褪黑激素,经过70 d的养毛期后测定各组产毛量及粗毛和细毛的长度变化差异,分析褪黑激素对长毛兔产毛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兔40 mg埋植组产毛量显著高于埋植前产毛量(P<0.05),55 mg埋植组产毛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产毛量(P<0.05);母兔对照组试验后剪毛量显著低于试验前剪毛量(331.0 g vs 284.8 g,P<0.05),而3个褪黑激素埋植组试验后产毛量下降幅度并不显著(P>0.05)。皮下埋植40 mg或55 mg褪黑激素能够增加皖系长毛兔公兔或母兔的粗毛长度,但对细毛长度和兔毛细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长毛兔皮下埋植40 mg和55 mg褪黑激素能够提高公兔夏季产毛量且抑制母兔夏季产毛量的降低,同时增加公、母兔粗毛长度。研究结果可为褪黑激素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并为揭示其对促进长毛兔夏季兔毛生长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褪黑激素 长毛兔 产毛量 兔毛长度 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牛生长发育特性和屠宰特性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2019

摘要:[目的]研究安格斯牛对大别山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F1代(安—大F1)和大别山牛各24头进行了初生、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各随机选择3头持续育肥至24月龄后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安—大杂交F1代牛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安—大杂交F1代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大别山牛;24月龄时安—大杂交F1代的宰前体重极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1),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5)。[结论]用安格斯牛与大别山牛杂交,杂交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大别山牛 杂交 体尺性状 屠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高蛋白高产大豆蒙13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蒙1301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以合豆3号为母本,阜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和海南加代选育而成.蒙1301参加2016-2017年国家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3 048.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8%,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106 d,单株有效荚数51.1个,百粒重18.5 g,籽粒蛋白质含量45.26%,脂肪含量19.07%,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27.0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中易获高产.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大豆 蒙1301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