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烯效唑对花生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育19’和‘花育23’为试验材料,在花生盛花期叶片喷施烯效唑,研究其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可延缓主茎高的增长,增加主茎直径,烯效唑浓度越大,植株表现越矮壮,以160 mg/L处理矮壮效果最明显;可促进根生长,增加单株根干重和单株果干重,提高根冠比和经济系数,2个品种处理区比对照区的根冠比、经济系数提高了0.8904~1.2015、46.57%~53.46%,产量增加18.09%~69.10%,处理区籽仁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对照增加。试验表明:花生盛花期叶片喷施适宜浓度的烯效唑,对花生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适宜的施氮量,通过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162.0、202.5、243.0、283.5和324.0kg·hm-2)对冬小麦产量、植株含氮量、氮素吸收强度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后,前两年小麦产量连续下降,降幅达4.1%~46.1%,从第四年开始产量增加,增幅为5.7%~12.8%,尤其以配施纯氮243.0kg·hm-2的增幅最高。在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162.0~202.5kg·hm-2)和过量氮(324.0kg·hm-2)下,小麦整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拔节、开花和孕穗期;配施高量氮(243.0、283.5kg·hm-2)时小麦植株含氮量分别在越冬期和拔节至孕穗出现高峰。小麦植株吸氮强度在各生育时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配施低量氮肥会导致小麦生育后期发生早衰。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下,小麦达到最高产量9 860kg·hm-2时植株的适宜含氮量为3.12%~4.72%,拔节和孕穗期较高。氮肥农学效率、植株地上部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施氮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季玉米秸秆还田适宜的配施氮量为243.0kg·hm-2,并且在连续还田4年后冬小麦才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吸氮强度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冬小麦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砂姜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蒙城砂姜黑土上进行4 a的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耕层土壤有机质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不同有机质组分、作物产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耕层土壤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P<0.05),秸秆还田配施360~720 kg·hm-2氮肥较秸秆还田但不施肥土壤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10.1%~15.8%、20.4%~32.5%和41.7%~74.6%。秸秆还田且配施540 kg·hm-2氮肥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增幅最高,且主要提高了惰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玉米产量与土壤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为显著相关(P<0.0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促进了土壤有机质质量水平,尤其是与540 kg·hm-2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


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杂交稻为对象,设置1、2、3和4苗·穴-1等4个处理,研究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探明杂交中籼稻机插秧适宜的每穴栽插苗数。结果表明,在拔节及抽穗期,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随之增加,但抽穗期以后由于3、4苗·穴-1处理的群体叶面积衰减较快,致使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成熟期时以2苗·穴-1处理最高。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逐渐减少,但单穴超过2苗时,穗数的增加不再显著;结实率除4苗·穴-1处理显著降低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受每穴栽插苗数的影响较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及产量均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以2苗·穴-1最高。综合来看,机插杂交中籼稻以单穴2苗最为适宜,能使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形成高光效群体,保持较高LAI及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大群体颖花量从而获得高产。每穴栽插苗数过多不利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加,反而易导致减产。
关键词: 水稻 每穴栽插苗数 群体质量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黄山黑鸡体重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黄山黑鸡体重的生长发育规律,使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3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对黄山黑鸡0~20周龄体重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3种数学模型对黄山黑鸡体重的拟合度较高,R2均大于0.99,其中,Gompertz模型能更准确地拟合黄山黑鸡公鸡体重的生长规律(R2=0.9991),von Bertalanffy模型则能更准确地拟合黄山黑鸡母鸡体重的生长规律(R2=0.9982);黄山黑鸡公母鸡的极限体重分别是1885.83和1503.54 g,公鸡体重的拐点周龄(9.071周)晚于母鸡的拐点周龄(7.528周)。在第2~20周龄期间,黄山黑鸡公鸡绝对生长速度高于母鸡,公鸡体重显著高于母鸡。


夏季蓝藻水华期间太湖河口区和敞水区纤毛虫群落组成及水平分布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太湖北部主要河口区及敞水区域采集纤毛虫样品,并用定量蛋白银法进行分析。河口区设10个采样点,敞水区设14个采样点。调查中共检出3纲15目60属的105种纤毛虫,种类最多的是钩刺目(21种),其次是寡毛目(20种)。纤毛虫优势种及其在河口区和敞水区占总丰度比例分别为:寡毛目的双叉弹跳虫Halteria bifurcate Tamar(12.3%、18.1%)、大弹跳虫H.grandinella Dujardin(12.3%、10.9%)、短列裂隙虫Rimostrombidium brachykinetum Krainer(8.0%、13.4%)、圆筒状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 Kofoid&Campbell(11.8%、4.5%)、盾纤目的银灰膜袋虫Cyclidium glaucoma Müller(3.1%、10.8%)。其他常见种类还有:前口目的趣尾毛虫Urotricha farcta Claparède&Lachmann、寡毛目的杯铃壳虫Codonella cratera Leidy、小裂隙虫R.humile Penard、奇异急游虫Strombidium mirabile Penard、小筒壳虫Tintinnidium pusillum Entz、缘毛目的水生钟虫复合种Vorticella aquadulcis complex和钟形钟虫V.campanula Ehrenberg。河口区和敞水区纤毛虫平均丰度分别为31407 cells/L(范围1 600—80 900 cells/L)和18618 cells/L(范围1225—36000 cells/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2.6μg/L(范围44.6—3119.7μg/L)和543.6μg/L(范围44.0—1570.4μg/L)。两个区域的优势类群相似,均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和缘毛目为主。但河口区纤毛虫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敞水区的(P<0.05)。统计分析发现,食藻种类与叶绿素a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而食菌种类的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由此推测,纤毛虫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可能与水华暴发程度有较大关系。


不同施氮水平对茶鲜叶中氟的调控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探明茶园施肥降氟途径,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施用量下,宣城(机采茶园)、休宁(手采茶园)2地黄红壤茶园茶鲜叶中含氟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机采茶园(宣城)和手采茶园(休宁),均随施氮量增加,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呈逐级逐年下降趋势。宣城和休宁回归方程分别为:y=2.7072x2-36.641x+305.73(R2=0.9827)和y=-0.4235x2-6.7592x+118.48(R2=0.9815);(2)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均随采摘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加,至8月开始下降,茶园施氮对春、夏、秋茶鲜叶都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降氟效果为:夏茶>秋茶>春茶,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7.75%、15.41%和12.37%;(3)每千克氮素施用效益结果表明,2地茶园均以N180降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每千克氮素施入量可使茶鲜叶中氟下降1.73%和0.45%。因此,茶园长期合理施用氮素,可有效降低茶鲜叶中氟含量。


利用SSR分子指纹和商品信息构建水稻品种身份证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方便水稻种子质量的追溯和管理,提出基于SSR分子指纹和商品信息构建水稻品种身份证的新思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由12个水稻SSR标记构成的核心标记组(每条染色体1个),对127份安徽省审定(或主推)水稻品种进行荧光标记分析,构建供试水稻品种分子指纹,在此基础上,再与品种基本商品信息相结合,并进行数字化编码,构建了127份水稻的品种身份证。该身份证号码组成的第1部分为商品码,代表品种的基本商品信息,包括品种类别、品种选育(或审定)的区域和时间等;第2部分为指纹码,代表水稻品种的分子指纹信息;第3部分为补充码(或特异基因识别码),代表品种的特异基因信息。还对127份水稻品种身份证进行了条码表述(一维码和二维码),以便水稻品种种子的身份标识和溯源管理。
关键词: 水稻 SSR荧光标记 毛细管电泳 商品信息 品种身份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