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26份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资源是花生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为了解花生栽培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来源于5个国家的126份花生栽培种为试验材料,对126个花生品种的22个分级性状和1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分级性状和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813和1.947;1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2.17%,其中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20%,达到较高程度变异;遗传参数方面,主茎高等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大于75%,而结果枝数和单株果数等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低,小于50%。进一步分析发现,公斤果数和出仁率的相对遗传进度分别为1010.15和475.26,可获得的遗传增量分别可达到101.74和722.88。以上说明这126份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的改良潜力巨大。
关键词: 花生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指数 广义遗传率 遗传进度


黄鳝病原性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的分离与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养殖患出血病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肝脾肾中分离到大量菌落形态和色泽一致的细菌。16S rRNA序列分析证实随机挑选的5个分离株为同一种细菌,其中一株编号为HS120920进一步鉴定。结合细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和gyrB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该菌对黄鳝的半致死浓度约为5.79×107 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HS120920对7种喹诺酮类,5种氨基糖苷类等17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其他3种抗菌药物低敏,或有抗性。
关键词: 黄鳝 出血病 维氏气单胞菌 16SrRNA基因 gyrB基因


异育银鲫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初均重(2.85±0.09)g的异育银鲫幼鱼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要量,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试验方法,饲料蛋白质的高、低水平设计为33%和26%,脂肪为10.5%和5.5%,碳水化合物为40%和30%,共15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的组合值依次为35.05%、8.23%、27.65%,35.62%、8.63%、28.16%,37.15%、4.56%、31.48%时,试验鱼的WGR、SGR最大,FCR最小。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33.22%、5.81%、25.58%时,VSI最小。CF和HSI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水分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成负相关,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呈正相关。当饲料脂肪含量大于8%时,全鱼脂肪含量明显上升(P<0.05)。蛋白质、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综合分析,异育银鲫幼鱼适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分别为35.05%~37.15%、4.56%~8.00%、27.65%~31.48%。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a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0%,非毛管孔隙度降低6.4%—38.8%,土壤毛管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比例增加。秸秆还田所有处理耕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秸秆移除处理,施氮540、630、720 kg N hm-2a-1时,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移除,而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无论秸秆还田还是秸秆移除,耕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指数趋势增加,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秸秆移除处理高于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的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成指数趋势增加,而秸秆移除处理呈指数趋势减小,相关性均不显著。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获得高产的年氮肥用量分别为630、696 kg N hm-2a-1,秸秆移除为579、627 kg N hm-2a-1。经作用力分析,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作物产量受秸秆还田和施氮量的影响,但氮肥水平大于秸秆还田。


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条件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容重、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以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S)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不同施氮水平间,秸秆移除的土壤容重在1.24~1.31 g·cm-3之间,而秸秆还田在1.14~1.20 g·cm-3范围内,后者较前者下降2.50%~9.20%(p<0.05),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5(S+N 720kg·hm-2)处理的降幅最高。S较秸秆移除(R)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TOM)和活性有机质(LOM)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38%~10.61%(p<0.05)和9.10%~44.74%(p<0.05),其中分别以配施N2(N 450 kg·hm-2)、N3(N 540 kg·hm-2)水平的幅度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S较R高出2.42%~87.68%(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秸秆还田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CPMI,提高幅度分别为41.71%、38.17%、74.62%、48.84%和48.86%(p<0.05),并以配施N3处理的为最高,较N1(N 360 kg·hm-2)、N2、N4(N 630 kg·hm-2)和N5高出23.22%、26.38%、17.33%和17.31%(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CPMI较R+N0依次高出2.42%、45.14%、41.51%、78.85%、52.44%和52.46%(p<0.01);秸秆移除各氮肥水平间的CPMI无显著差异。根据等质量土壤计算方法,等质量土壤为2615 Mg·hm-2(0~20 cm),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耕层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范围为6.58%~14.8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施氮肥显著高出10.29%~16.35%(p<0.05),较R+N0高出25.99%~32.91%(p<0.01),均以配施N4水平的增幅最高;S+N0较R+N0提高14.23%(p<0.05)。相关分析表明,SOM和LOM含量均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5540和0.7575,分别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SOM、LOM和CPMI,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随土壤容重的增加递减;秸秆还田和施肥均可提高等质量2615 Mg·hm-2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秸秆还田以配施N4、N5高氮量时表现为最高,N1、N2和N3处理次之,不施肥最低;单施氮肥对提高等质量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具有显著作用,但不及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水平 有机质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碳储量


10年生枇杷植株大量矿质元素累积与分布特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10年生枇杷植株中大量矿质营养元素累积与分布特性,以10年生‘大红袍’枇杷植株为试材,分别测定果实、叶、1~3年生枝、主枝、主干、侧根、须根的N、P、K、Ca、Mg和S的含量。结果表明:(1)N、K、Mg、S等元素在叶片中含量最高,分别为13.90、13.00、2.58和0.85 g·kg-1;P在1年生枝中含量最高为1.30g·kg-1;Ca在主干中含量最高为18.20 g·kg-1。(2)N、P、K、Mg及S在叶片中积累量最大,分别为42.86、3.39、40.08、7.94和2.62 g;Ca在主干中积累量最大为77.61 g。(3)整株每kg鲜重生物量中大量元素累积量为12.70 g,其中叶片的最高,为22.90g;其次为主干,累积量为17.59 g;果实的积累量最少,为2.83 g。


长期施肥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并以此评判施肥的合理性。【结果】淮北砂姜黑土区长期不施肥的小麦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量为5.81 kg·hm-2;而长期施肥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并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处理(HMNPK)的产量趋势线最高,但其增产优势逐年减弱,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处理(MNPK)以9.75 kg·hm-2的年增长量缩短与其的差距;单施化肥处理(NPK)的小麦产量趋势线在试验前期高于单施有机肥(M),但在22年后有被M处理赶超的趋势。从32年小麦平均产量来看,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与等氮)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产量分别达5 544.3和5 200.6 kg·hm-2;NPK次之,比当年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614.6%,M增产幅度最低,但与NPK差异并不明显。砂姜黑土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10年持续降低,降至10%左右趋于稳定,而肥料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则是在前10年持续增加至80%—90%便维持动态平衡。长期不施肥易导致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施肥处理中HMNPK和MNPK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及NPK。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明显提高淮北砂姜黑土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化肥的投入相关,处理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可有效提高淮北小麦产量,且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和等氮)的增产效果最佳,但高氮与等氮水平间的产量差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短;在试验开始前一阶段单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但在22年后有被赶超的趋势。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最低。施肥可有效提高砂姜黑土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对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较强,而化肥则对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用较强,且小麦产量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模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小麦产量幅度最大且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大豆品系在黄淮南部主产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黄淮南部大豆产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于2011年和2012年对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5个试验点测试的107份大豆品系的产量、品质及其他相关性状的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测试大豆品系的平均产量为2601.73 kg/hm2,与对照‘中黄13’相比,共有48份大豆品系表现增产,占总数的44.86%;各试验点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总体较高,而且蛋脂双高的品种比例在各试验点均在70%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品质性状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0.23和-0.48;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r=0.48,r=0.59,r=0.64)。偏相关分析也表明,大豆的产量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单株粒数是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通径分析显示,该性状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最大。蛋脂总量与株高、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0,r=0.23),与有效分枝呈显著负相关(r=-0.19),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29,r=-0.44,r=-0.37)。生产中,在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应考虑到大豆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在育种时应注意各性状之间的平衡。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洗涤剂对黄鳝幼鱼急性毒性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洗涤剂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幼鱼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A品牌洗衣粉、B品牌洗衣粉、C品牌洗洁精和D品牌洗衣液对黄鳝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4种洗涤剂对大规格幼鱼(平均全长为7.97 cm)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 h LC50(142.1、86.9、101.2、54.6 mg·L-1)、48 h LC50(121.2、74.3、90.7、47.3 mg·L-1)、72 h LC50(116.5、68.1、86.5、41.0 mg·L-1)和96 h LC50(114.2、65.8、85.2、39.6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26.5、16.3、21.8、10.7 mg·L-1,而小规格幼鱼(平均全长为3.60 cm)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 h LC50(95.3、89.5、82.3、31.6 mg·L-1)、48 h LC50(85.8、80.6、77.3、29.5 mg·L-1)、72 h LC50(84.3、75.2、74.9、28.1 mg·L-1)和96 h LC50(82.9、73.9、73.7、27.8mg·L-1),安全浓度为20.9、19.6、20.4、7.7 mg·L-1。结果显示,各种洗涤剂的高浓度组均能使黄鳝幼鱼出现中毒症状并致死,但不同洗涤剂、浓度及作用时间产生毒害情况不同,幼鱼死亡率随着洗涤剂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小规格幼鱼对洗涤剂的敏感性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