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模糊匹配)
663条记录
水肥密度耦合效应对膜下滴灌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20

摘要:以芝麻品种豫芝DW607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机械种植膜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量、氮磷钾施肥量及种植密度三因素耦合效应对豫芝DW607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7万株/hm~2,每次灌水2.5 h,滴灌量为177.89 m3/(hm~2·h),施N 182.325 kg/hm~2、P2O577.074 kg/hm~2、K2O 30.399 kg/hm~2时,豫芝DW607的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2 621.79 kg/hm~2。

关键词: 芝麻 豫芝DW607 膜下滴灌 密度 灌水量 施肥量 耦合效应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方式对蓝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蓝莓(Vaccinium spp.)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针对研究区域内蓝莓施肥提出优选方案,本试验在蓝莓园区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蓝莓果树,设计不同施肥方案开展了区组试验,进行了产量统计、品质分析和收益核算.结果表明,在当地能普遍达到的施肥条件下,优化施肥和施用蓝莓专用肥能提高产量,改善蓝莓鲜果品质,可以在怀宁县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可为蓝莓特别是兔眼蓝莓的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蓝莓 优化施肥 肥料运筹 有机肥 2+X试验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沿淮平原糯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添加氮素抑制剂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及其组合对沿淮平原糯稻生物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常糯1号为材料,于2018年6-10月在安徽怀远县(沿淮平原典型水稻种植区)进行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氮肥对照(CK);②施尿素(U);③施尿素+脲酶抑制剂(U+NBPT);④施尿素+硝化抑制剂(U+DMPP);⑤施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DMPP+NBPT)。研究结果表明,尿素配施NBPT或者NBPT+DMPP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生物量(P<0.05),U+NBPT和U+DMPP+NBPT处理较U处理的生物量分别增加7.02%和7.99%,而尿素单独配施DMPP虽然增加了水稻生物量(增加幅度3.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尿素配施NBPT/DMPP显著增加了水稻氮、磷吸收量(P<0.05),而钾素吸收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U+NBPT、U+DMPP和U+DMPP+NBPT处理植物地上部分氮累积量较U处理分别增加9.6%、6.5%和12.2%,吸磷量分别增加了9.2%、10.4%和14.4%,吸钾量则分别降低了2.6%、3.7%和4.4%。综上,在沿淮平原糯稻种植体系中,尿素配施NBPT/DMPP可以有效地增加水稻生物量,提高氮素、磷素利用效率,NBPT和DMPP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糯稻 生物量 养分吸收 沿淮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O5、K2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双季稻 产量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市场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及常规籼型水稻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研究其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低氮处理>正常施氮处理>不施氮处理,低氮水平下变异系数为20.89%—121.37%.水稻单株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对筛选出的双高效型(第I象限)水稻品种'XY52'IIY52'9311'JLYHZ'LY391'进行回归分析,发现'IIY52'的产量潜力最高,'XY52'节氮能力最强.对双高效型品种进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筛选,发现'XY52'IIY52'LY391'为高产氮高效型水稻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氮高效水稻品种评价与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氮效率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摘要:生物炭是在厌氧或无氧条件下,由生物材料经高温热解产生的一类富含碳素、孔隙发达、比表面积巨大、高度芳香化、性质稳定的固态多功能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植物菌根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本文从生物炭的性质特征以及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了未来生物炭应用的研究方向,为生物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改良 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小麦两熟种植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浸渍对低温真空油炸杏鲍菇脆片品质的影响研究

农产品加工 2020

摘要:试验比较了常压和真空状态下的浸渍效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真空浸渍预处理工艺参数,考查了浸渍时间、浸渍压力、浸渍温度等条件对脆片含油率、色差和酥脆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真空浸渍条件为浸渍压力0.06 MPa,浸渍温度40℃,浸渍时间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综合得分25.2分,与常压浸渍相比品质相当,可缩短杏鲍菇脆片加工预处理时间80%,明显提升浸渍效率。

关键词: 杏鲍菇 真空浸渍 预处理 真空低温油炸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效应,为安徽双季稻区秸秆还田和钾素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安徽省桐城市进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不施肥+秸秆还田(CK+S)、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80%钾+秸秆还田(NP+80%K+S)。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都没有显著负效应,而且秸秆还田替代20%化学钾肥不会减少水稻产量;CK+S、NPK和NPK+S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90、0.48、1.40,说明单施化肥不能减缓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对维持当地土壤钾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农学学报 2020

摘要: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常见不同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根系特性、光合效应、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加强对耕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壤属性、作物种类及茬口类型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试图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更加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 粮食作物 根系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