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化肥(FM)(有机肥全部于早稻季施用)3个处理,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进行分析,并连续2年(2018—2019年)对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和N2O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其中F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F处理相比,FM处理早稻和晚稻分别平均增产5.6%和7.2%,且增产效果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FM处理早稻、晚稻和周年轮作CH4排放量较F处理分别增加8.2%、4.8%和6.7%;但N2O排放量分别下降31.4%、5.0%和18.8%。尽管连续2年各处理双季稻轮作系统全球增温潜势差异不显著,但FM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F处理分别下降6.8%和8.5%。与F处理相比,FM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7%、4.1%、30.9%和2.5%。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有机肥集中于早稻季施用替代化肥是增加双季稻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和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 500 kg/hm2左右。


氮肥运筹方式对土壤无机氮变化、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对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增产增效和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8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以庐玉9105为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T1)、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常规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T3)、常规氮肥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T4)、50%常规氮肥+50%控失肥一次性基施(T5)、控失肥减氮25%一次性基施(T6)。T2~T5氮施用量为262.50 kg/hm2,T6为195.00 kg/hm2。系统分析了玉米生育期间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低产低效。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通过补充玉米生长中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促进了玉米花后氮素积累,减少花前氮素转运,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UPE)、农学利用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比T2分别增加6.89%~11.11%、18.84%~24.48%、7.15%~9.29%、23.49%~37.88%和6.89%~11.11%。T5处理玉米开花后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高于T2,其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持续有效供应,增加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比T2分别显著减少11.58%和22.16%,玉米产量、NUE、NUPE、NAE和NPFP分别达到9535.15 kg/hm2、36.01%、0.82 kg/kg、14.00kg/kg和36.32 kg/kg,比T2分别显著增加15.00%、27.88%、10.59%、51.14%和15.00%;其效果优于常规氮肥两次施用,经济效益比常规氮肥两次施用增加706.94~1302.08元/hm2。T6与T2玉米产量、效益相当,但NUE、NUPE、NAE和NPFP分别显著增加41.96%、37.41%、38.44%和35.74%,达到氮肥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50%常规氮肥与50%控失肥配施,能增产增效,实现一次性施肥轻简化生产。
关键词: 玉米 控失肥 一次性施肥 产量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施用氮钾肥对大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了明确氮、钾肥对大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多年施用不同数量的氮、钾肥对大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大葱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产量。白庙和黄岭地区试验在氮肥(纯N)水平为225、300 kg/hm2时,大葱经济产量分别增加11.9%~16.8%和13.2%~21.1%,平均分别增长13.9%、16.7%,大葱产量均随钾肥施用量的加大而提高。在氮肥低用量条件下,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也能有效提高大葱的经济产量,不同钾肥(K2O)用量下施氮肥大葱可增产9.9%~14.8%,平均增产12.5%;其中,白庙地区大葱产值增收26 160~41 900元/hm2,产投比为20.22~43.21。


中国化学调控技术对玉米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中国化学调控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本研究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通过检索并筛选获得25篇有效文献,78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样本,将数据按照省/自治区、试验时间、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化控剂类型、喷施剂量和喷施期进行分组,利用Meta分析法定量研究中国化学调控技术对玉米的产量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平均增产量为570.489 kg/hm2,95%置信区间为413.595~727.382 kg/hm2,且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选用紧凑型玉米高密度种植,在穗期喷施较低浓度化控剂,更有利于提高化学调控技术的增产效应。该研究可为化学调控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化学调控技术 化控剂 玉米 Meta分析 产量效应


氮肥用量对直播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安徽省江淮地区直播油菜氮肥的适宜用量,在安徽省江淮地区布置不同氮肥用量对直播油菜产量、氮素累积量、经济效益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氮素累积量.施氮量高于240 kg/hm~2后,油菜籽粒产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增加趋于平缓.氮肥用量为240 kg/hm~2时获得最高经济效益10 026元/hm~2.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油菜氮肥表观利用率达到最高(43.78%),氮肥施用量超过240 kg/hm~2,氮收获指数和肥料利用率出现下降.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分次施肥比起一次性施肥更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综合油菜的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安徽省江淮地区直播冬油菜施氮量在180~240 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高产和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优化管理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探明不同优化管理模式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农户习惯管理(FP)、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OPT1)、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优化群体(OPT2)和土壤改良+优化群体+水肥优化处理(OPT3)4个处理,主要研究了辣椒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辣椒素、VC、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对不同优化管理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FP和OPT1之间各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与FP相比,OPT2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4.1%、16.8%、11.4%和15.5%,OPT3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22.3%、28.5%、25.2%和21.8%,优化水肥管理可提高辣椒的品质,OPT3处理的辣椒素和VC含量较农户习惯分别显著增加了19.9%和22.7%.OPT3处理辣椒的平均产量最高,达48556 kg/hm2,平均纯收益为459134元/hm2.因此,集成土壤改良、群体密度优化和全生育期养分调控的优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设施辣椒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