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子标记辅助黄淮大豆生育期组归属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3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标准品种为对照,于2013-2015年对47份黄淮主推品种和新选育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用与生育期相关的SSR标记Satt431、Satt215和Satt557进行分子辅助鉴定。结果表明:47份参试品种3年平均生育日数归MGIV的品种数最多,有31份,占参试品种数的65.95%;归到MGIII和MGV的分别有6和10份,占12.77%和21.28%。3年均归在同一生育期组内的品种有蒙1157-1、蒙1158-1和徐9302-204等13份,占27.66%,说明这些品种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生育期比较稳定。用于辅助鉴定大豆生育期组的3个SSR标记对47份平均生育日数归属MGIII和MGV的选择效率分别为83.33%和90.00%,而归属MGIV品种的基因型较为复杂。研究发现,参试品种3年平均生育日数96~104d,株高46.22~85.90cm,主茎节数12.20~19.04节,其中2014年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均最小。归属MGII-MGIV的大豆品种平均株高和主茎节数随生育期组增加而升高,但MGV则反之。本试验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大豆生育期组的划分提供依据与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型硅肥在两系杂交水稻上的增产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在江淮、沿江地区增施新型硅肥对两系杂交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新型硅肥能够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并提高水稻抗性。当硅肥施用量从3 000 g/hm~2增加到12 000 g/hm~2时,产量增幅从2.76%提高到7.84%;水稻移栽后35 d,硅肥施用量为7 500 g/hm~2时,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6.2%,茎蘖成穗率达到67.3%,显著高于对照,结实率较对照提高3.2%,达到显著水平;增施新型硅肥后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病率显著下降,第1~4节间长度缩短0.15~0.85 cm,第2、3节茎秆壁增厚,提高了两系杂交稻的抗倒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广谱抗源对SMV优势株系的抗性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大豆广谱抗源对我国大豆花叶病毒优势株系SC3和SC7的遗传方式及抗源材料对SMV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利用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感病材料南农1138-2配制抗感及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接种株系SC3和SC7后,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南农1138-2配制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说明这2个广谱抗源均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系SC3和SC7的抗性;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2个抗抗组合的F1对SC3和SC7优势株系均表现抗病,F2分离比符合15(抗)∶1(感),说明科丰1号和齐黄1号对株系SC3和SC7的抗性基因不等位且独立遗传。进一步分析2个广谱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可以发现,科丰1号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RSC3和齐黄1号对SC7株系的抗性基因RSC7Q可能位于大豆的2号和13号染色体上,为利用大豆广谱抗源进行抗SMV育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老化对不同Wx基因型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Wx基因型稻米在贮藏过程中的食用蒸煮品质和RVA谱变化,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对5个携有不同Wx等位基因水稻品系的种子在87.5%相对湿度和42℃条件下分别处理0、5 d、10 d、15 d、20 d、25 d和30 d。结果显示,经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的变化不大,而RVA谱特征值在整个老化过程中存在较大波动。总体来看,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0.71%;其次是崩解值和回复值,分别达到17.52%和14.25%;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2.34%和0.91%。不同Wx基因型稻米RVA特征值在老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不一致。其中,Wxt基因型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变异幅度最小;Wxg1基因型稻米的热浆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峰值时间最为稳定;Wxg2基因型稻米冷胶黏度的波动最小。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水稻品质耐储藏实践中延缓稻米品质的劣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人工加速老化 Wx基因型 淀粉RVA谱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试验新品系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地方枣种质抗裂性评价及果皮组织结构特点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裂果是影响枣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明确安徽地方枣种质抗裂特性,为筛选抗裂种质及生产提供依据。通过连续多年观察发现,安徽地方枣品种存在3种裂果方式(纵裂、纵裂+横裂、不规则裂)和4个裂果等级(极抗裂、抗裂、中等和易裂)。在极抗裂和抗裂类型中,加工及制干品种占的比例较大,中等及易裂类型中鲜食品种占的比例较大,且多为优良鲜食品种。不同抗裂程度品种的果皮结构差异明显,加工类品种的蜡质层厚,果实表皮细胞层数多(6~7层)、细胞厚度均匀,多表现为抗裂性强;鲜食类品种的蜡质层薄,果实表皮细胞层数少(3~4层),表现为抗裂性弱。蜡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层数作为评价枣果抗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黄鳝(Monopterus albus)繁殖力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不同来源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个体繁殖力,研究了其个体繁殖力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以怀卵量作为绝对繁殖力的表征参数,对雌性黄鳝进行解剖测定。结果显示,野生黄鳝绝对繁殖力(F)为181–729粒,人工培养黄鳝F值为165–589粒,人工繁育黄鳝F值为135–352粒;野生黄鳝基于体重的相对繁殖力(FW)为5.4–11.8粒/g,人工培养黄鳝FW为3.5–9.3粒/g,人工繁育黄鳝FW为4.96–8.55粒/g;野生黄鳝基于体长的相对繁殖力(FL)为5.8–17.2粒/mm,人工培养黄鳝FL为4.85–15.00粒/mm,人工繁育黄鳝FL为4.35–9.03粒/mm,不同来源黄鳝在F、FL、FW上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来源和体色均不同的黄鳝其F和FL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FW差异不显著;所有黄鳝的F和野生黄鳝的FL与体长、体重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其余F、FL和FW与各生物学指标均相关性较小。研究表明,野生黄鳝的F、FL和FW均高于人工培养和人工繁育的黄鳝,怀卵量优势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制封鳊鱼与鲜鳊鱼及市售封鳊鱼产品的比较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自制封鳊鱼与市售封鳊鱼的品质差异以及鲜鳊鱼与封鳊鱼之间的物性、营养等差别,本文采用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气质联用仪(GC-MS)和全自动氨基酸测定仪对鲜鳊鱼及封鳊鱼(共4个样品)的质构(TPA)、微观结构、挥发性成分及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封鳊鱼背肌和腹肌的弹性、嫩度、韧劲和适口性与鲜鳊鱼相仿,同时封鳊鱼具有比鲜鳊鱼强得多的抗压性;鲜、封鳊鱼一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6种,鲜鳊鱼制作成封鳊鱼之后,产生了多种新的挥发性成分,自制封鳊鱼香气物质最丰富(50种),不同的加工方式造成了挥发性成分的显著不同;鲜鳊鱼加工成封鳊鱼之后,所含单个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说明封鳊鱼增强了鲜鳊鱼的滋味、营养及功能,且不同的加工方式对封鳊鱼游离氨基酸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自制封鳊鱼采用较为严格的加工工艺条件,与市售产品相比,其品质优良,说明封鳊鱼产品的标准化切实可行。
关键词: 封鳊鱼 鲜鳊鱼 质构 微观结构 挥发性成分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鳊脂肪的抗氧化效果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有效抑制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脂肪氧化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试验中将VE、茶多酚、虾青素、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芦丁提取物进行复合,并研究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对鳊脂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组分筛选试验设计的8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中,迷迭香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VE组成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下文将迷迭香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和VE组成的复合天然抗氧化剂简称为目标抗氧化剂);试验对目标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目标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显著优于组分筛选试验中的其他组合(P<0.05),并将目标抗氧化剂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BHT、TBHQ)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抗氧化剂与这3种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脂肪 天然抗氧化剂 复合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