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能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进入水稻细胞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摘要: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的gue基因引入受体植物细胞,并实现瞬间表达。水稻悬浮细胞经离子束辐照后,电镜下能观察到细胞表面留下的溅射和刻蚀痕迹,细胞存活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将离子束(30keV,2×l015N+/cm2)处理后的水稻悬浮细胞,浸入含有gus基因外源DNA的SSC温育介质,两天后,观察到受离子束直接作用的细胞团的一面有外源gus基因的导入和表达。gus基因瞬间表达的最佳处理剂量悬浮细胞为2×l015N+/cm2,成熟胚为20×l015N+/cm2,而且30keV能量的离子束处理明显较20keV优越。SSC缓冲导入介质最为理想,而添加DMSO(一种细胞促渗透剂)的SSC和富含ca2+的kren’sF溶液(ca2+对促进质膜稳定性有好处)对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均不理想。
关键词: 离子束,转化,外源基因,水稻细胞


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估算方法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利用1984~1993年安徽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资料,根据10年来区试对照种博爱7422的产量,得出该品种在淮北地区的高产潜力和一般亩产。通过博爱7422的产量,估算各年份反映环境对产量影响程度的二项指标,即产量潜力实现率和年成指数。利用高产潜力=实际产量÷产量潜力实现率,一般亩产=实际产量÷年成指数估算公式,估算参试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产量水平。估算结果表明,近期选育的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在亩产475~500kg左右,一般亩产在400kg左右。


三系粳杂新组合80优121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本文主要从栽插密度、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杂交粳稻新组合80优121进行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提出80优121亩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栽培措施为:亩栽1.5~1.7万穴(16.7cm×23.3~26.7cm或20cm×20cm),每穴栽3.5蘖苗左右。亩和纯氮13~15kg,基肥占30%,返青促蘖肥占20%,壮秆促花肥、保花肥及齐穗肥各占17%左右。
关键词: 杂交粳稻;80优121;超高产;栽培技术


畜禽屠宰下脚料替代进口鱼粉饲喂仔猪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根据进口鱼粉的营养水平,作者以喷雾血粉、肉骨粉、羽毛粉和肝素钠渣等畜禽屠宰下脚料为原料,研制了四种营养水平和进口鱼粉相当的进口鱼粉替代料.为比较替代料的饲养效果,选用三元杂交仔猪50头,按窝别、性别和体重分成5组,进行了四种进口鱼粉替代料等比例全额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进口鱼粉的饲喂试验。结果是,平均日增重(457~515g),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油菜田间蜘蛛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本文利用Iwao法及F测验等方法,对菜缢管芽天敌─油菜田间蜘蛛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得出其分布为聚集分布。由于所有的种群群聚均数都小于2,说明油菜田间蜘蛛的聚集分布是受蚜虫分布的影响,而不是蜘蛛才身行为所决定的。同时本文对蜘蛛的田间抽样技术也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合理利用天敌资源,科学防治蚜虫提供依据。


新一代杂交油菜良种——华杂2号
《农林科学实验 》 1994
摘要:华杂2号系华中农业大学1985年育成的低芥酸细胞质三系杂种。该组合于1992年秋引入安徽省江南及江淮地区进行试验,平均亩产147.92公斤,较秦油2号增产11.05%,较中油821增产20.04%,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华杂2号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苗期长势


白菜型油菜多雌蕊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育种潜势
《中国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白菜型油菜多雌蕊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育种潜势TheDiscoveryofMultiplePistilsCMSinBrassicacampestrisL.andItsPotentialityforBreeding油菜花的雌蕊一般只有一个,但在甘蓝型(...


一种新型栽培技术——水上种稻
《农林科学实验 》 1994
摘要:水上种稻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某种材料为载体(浮体)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在自然水域的水面上种植水稻的一种新型栽培方法。 水上种稻需要一些特殊的设施和相应的配套技术。首先要有一种既能作为禾苗载体(浮体),又能漂浮在水面上且能承受较大重量的载体(浮体);其次要有一种既含有能满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