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秧龄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稀播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有利于培育带蘖壮秧。杂交早稻适宜的播种量为每亩15—20公斤,杂交双晚亩播种量应控制在10—15公斤;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与播种量有关,稀播秧龄弹性大,反之则小。在上述播种量的范围内,早杂秧龄可延长到45天,双晚杂可延长到40天左右。

关键词: 播种量 秧龄 秧苗素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注入对梨、桃、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合作,将离子注入技术应用于果树育种上,取得了阶段性的结果。1 试材和方法试验选用梨、桃、葡萄充实的休眠枝芽为试材,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春用氮离子处理,注入的N~+剂量为8×10~(16)N/厘米~2。将处理好的桃、梨枝条分区高接于本所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现阶段茶园施肥的发展趋向

广西热作科技 1993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茶园施肥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现阶段作物施肥的主要技术和理论,提出了我国现阶段茶园施肥的四个发展趋向:(1)品质优化施肥法将成为今后茶园施肥的主要发展方向;(2)施肥的效益评价将被重视;(3)测土配方施肥将成为茶园施肥的主要方法;(4)茶园施肥的农化服务网络带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茶树 配方施肥 发展趋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株高的回交遗传效应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和矮秆基因 Rht10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其独特之处在于不育株接受任一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后代总是分离出一半矮秆不育一半高秆可育。这在遗传育种中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利用好这个宝贵材料,我们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四年内连续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名茶与传说(之二)

农业考古 1993

摘要:敬亭绿雪百花齐放百鸟鸣,名茶艺苑景象新,敬亭山上飘"绿雪",杯中又添一派春。敬亭绿雪的名,传说种种,议论纷云。一曰:有位姑娘叫绿雪,她美妙非凡,又心灵手巧,年年来敬亭山采茶。一次,在悬崖绝壁处失足摔下跌死了。为了纪念她。取名为敬亭绿雪。二曰:茶叶开汤后,茶杯上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在祥云中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新品种——皖豆10号

农业科技通讯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皖豆10号是安徽省农科院蒙城大豆研究所用跃进5号作母本,阜阳335作父本杂交育成。1991年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皖豆10号。特征特性株高75厘米,有限结荚习性,茎秆粗壮,株型紧凑。主茎21节,分枝3~4个,叶长椭圆形、较厚、叶色浓绿。紫花,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作者在甘蓝型油菜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一对隐性上位可育基因互作控制,上位可育基因呈纯合隐性状态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上位抑制作用。根据其遗传原理,可选育到两类育性分离比稳定在1:1的核不育两用系,实现二系法制种,同时,还可选育到上位临时保持系,实行核不育三系制种。在甘蓝型油菜中至少存在两套不同的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彼此独立控制不育性。本文还讨论了存在于9012A 中的纯合隐性上位可育基因的广义性。9012A 恢复源广,品质性状,农艺性状优良,可望成为优质杂交油菜选育的重要基础材料。

关键词: 隐性核不育 重叠基因 上位基因 三系法制种 甘蓝型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鉴定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1993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人工接种和鉴定方法以及遗传育种的主要研究进展;根据花瓣在病害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综述了选育无花瓣油菜品种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和避病相结合及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油菜抗(耐)菌核病育种的前景。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鉴定 育种 花瓣避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综合系选育研究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通过对来源不同的10对玉米自交系与综合系以及它们测交种的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综合系农艺性状有改善的趋势,自身产量高于自交系,两者之间的配合力没有显著差异。为玉米生产上要求的“双高”杂交种(杂交种、制种产量均高),提出新的育种途径。

关键词: 玉米 综合系 农艺性状 产量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亩产400公斤的群体动态结构及调控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本文对1987—1992年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及部分试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在足穗的基础上,依靠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主攻大穗,是淮北地区小麦进一步高产的关键。初步建立了亩产400公斤的产量结构指标、群体形态指标模型。提出适当稀播、合理施肥,以改善群体素质,协调群体发展,提高抽穗—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量的高产栽培调控措施。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群体动态结构 调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