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新品种皖品8013的选育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皖品8013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品种资源室育成的一个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白皮小麦新品种。本文就其亲本来源、选育经过、增产效果、特征特性,尤其是它的优良籽粒品质和良好的抗(耐)赤霉病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栽培措施和相适宜的种植区域。
关键词: 杂交育种;栽培技术;种植区域;籽粒品质;抗(耐)赤霉病


台湾茶叶化学研究新进展
《台湾农业情况 》 1994
摘要:台湾茶叶化学研究新进展赵和涛(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茶叶化学是研究构成各类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变化;它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基础学科。开展茶叶化学领域的研究与探讨,对提高各类茶叶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茶叶化学是各国茶叶...


皖系粗毛型长毛兔11月龄产毛量有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毛皮动物饲养 》 1994
摘要:利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皖系粗毛型长毛兔选育群的11月龄产毛量及有关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8、11月龄产毛量分别为160.20±7.61克、187.49±11.12克、206.53±7.92克.直接影响11月龄产毛量最大的性状是11月龄体重,其相关和通径系数均较高(r_(yx)_7=0.4953,P_(yx)_7=0.3855);其次为8、5月龄产毛量;间接影响最大的性状是8月龄体重.


加速开发我国茶树专用复混肥的举措
《福建茶叶 》 1994
摘要:回顾我国茶树专用复混(合)肥生产和使用的前提下,总结了茶树专用复混(合)肥的综合效益,并提出了当前生产和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如何加速开发茶树专用复混肥提出了四项举措:(1)进一步提高对开发茶树专用复混肥的认识;(2)加强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究,大力扶植和加快茶树专用复混肥工业的发展;(3)实行农工商紧密协作,积极发展和完善农化服务体系;(4)完善复混肥市场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吨粮田系统中肥料的运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本文根据1990—1992年的有关试验结果和吨粮田定位四块资料,在系统研究高产小麦—夏玉米吸肥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肥料的经济用量和合理运筹方式。结果表明,吨粮田小麦的吸氮高峰在分蘖一越冬和拔节一孕穗期,夏玉米开花期吸氮量达总吸氮量的60%、整个系统吸收氮磷钾总量分别为30.79、11.11和14.82kg/亩,三者产投比分别为0.99、0.99和1.28。该系统适宜的氮磷钾素亩用量分别为37.5、15和18kg。氮素分配,小麦占40%,夏玉米占60%。小麦上的氮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夏玉米40%苗肥,40%穗肥,20%粒肥。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吨粮田系统,养分产投比,肥料合理运筹


微波技术在日本茶机上的应用
《茶叶机械杂志 》 1994
摘要:微波技术在日本茶机上的应用赵和涛(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邮编24560Q),微波作为一种新的能量传递方式,在日本发展得很快。目前,微波技术已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食品加工厂都应用微波加热装置对食品进行干燥或用来杀菌。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生态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本文用W61545、70015等一批灿粳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高海拔种植和人工控制光温处理试验,研究了光温条件对不同类型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W61545为代表的灿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开花当时的低温和抽穗前的低温对育性同样有影响。以7001S为代表的枝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光照影响,低温影响小。抽穗当时的低温对育性没有影响;抽穗前遇低温,15~20天后才有反映。生育前期的光温条件对育性有积累效应,同时抽穗但不同播期的不育株育性有差异。在岳西县高海拔长日低温条件下种植的核不育系不育期相对缩短,不育性降低,特别适用于从F2代中选光敏适宜温度范围宽的核不育株。
关键词: 生态条件;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研发展思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研发展思路顾咸信(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合肥23003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的处境未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就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而言,不但没有增加,而且相对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大,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显然,这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