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 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 505.58 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 398.29 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 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 kg(CO2-eq)/kg。
关键词: 碳足迹 双季稻 温室气体 安徽省 沿江平原 栽培体系


黄山地区茶园害虫和天敌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
《茶业通报 》 2021
摘要:为掌握黄山地区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保护茶园生态平衡,于2019-2020年对黄山地区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类开展了系统调查和鉴定.结果 表明:茶园害虫种类有54种,分属2纲6目34科,其中鳞翅目9科18种,半翅目11科17种,鞘翅目5科10种,直翅目5科5种,双翅目1科1种,蜱螨目3科3种;害虫中以鳞翅目的 灰茶尺蠖和半翅目的 小贯小绿叶蝉危害最严重,为黄山地区茶园主要害虫.茶园天敌有93种,分属2纲8目29科,其中蜘蛛目15科56种,鞘翅目3科13种,螳螂目1科5种,膜翅目2科5种,双翅目1科3种,脉翅目2科3种,半翅目3科7种,天敌中以蛛形纲蜘蛛目为优势种群,占总调查种类的60%.
关键词: 茶园;害虫;天敌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添加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腐解规律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为提高水稻秸秆养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采用室内恒湿网袋培养法,设置4个处理:不添加外源氮(CK);添加尿素(PU);添加尿素硝酸铵(UAN);添加石灰氮(CaCN2)。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腐解规律表现为0~5 d腐解速率最大,为0.39~0.47 g/d;5~30 d腐解速率较快,为0.12~0.16 g/d;30~150 d腐解缓慢并趋于平稳,腐解速率为0.045~0.050 g/d。与CK相比,添加外源氮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秸秆的累积腐解率(P<0.05)。虽然秸秆累积腐解率在不同外源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不同外源氮的添加对水稻秸秆不同时期的腐解特征有着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0~30 d PU、UAN和CaCN2处理水稻秸秆腐解速率分别为0.21、0.20和0.19 g/d,PU处理比UAN和CaCN2处理分别高5.00%和10.53%;在该时间段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腐解率占累积腐解率的比例分别为63.65%和47.02%,这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腐解主要集中在秸秆腐解前期,且PU处理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促腐效果最佳。30~150 d PU、UAN和CaCN2处理腐解速率分别为0.046、0.046和0.050 g/d,CaCN2比PU和UAN处理高8.70%;在该时间段木质素腐解率占累积腐解率的比例为82.45%,这表明木质素腐解主要集中在秸秆腐解后期,且CaCN2处理对木质素的促腐效果最佳。由此可见PU处理前期促腐效果最佳,CaCN2处理后期促腐效果最佳。综合不同外源氮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应,建议不同种类外源氮进行配施,以达到最佳促腐效果。


花生百果质量和百仁质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栽培种花生百果质量和百仁质量遗传机制,以花育28号和P76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4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测定了3个环境下的百果质量与百仁质量表型数据,并利用单环境和多环境联合定位进行QTL的鉴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RIL群体百果质量和百仁质量均表现为超亲遗传。基于多环境QTL分析检测到5个与百果质量、10个与百仁质量相关的QTL。基于单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百果质量相关位点qHPW05.1、qHPW07.1和qHPW19.1,分布于3个连锁群上。其中qHPW07.1在三个环境下稳定表达,表型贡献率4.610%~8.840%;qHPW19.1在两个环境下稳定表达,表型贡献率9.985%~11.224%。检测到4个百仁质量相关位点qHSW05.1、qHSW07.1、qHSW19.1和qHSW20.1,分布于4个连锁群上。其中qHSW 07.1在两个环境下稳定表达,表型贡献率7.155%~10.464%;qHSW 19.1在三个环境下稳定表达,表型贡献率7.239%~13.845%。获得控制百果质量和百仁质量的QTL簇2个,分别位于LG07(Cluster I)和LG19(Cluster II)。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相关基因克隆和花生产量性状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冲泡模式对祁门红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冲泡模式对祁门红茶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测定茶汤中人体必需金属元素含量、生化成分含量、滋味、色度和抗氧化能力,从审评模式和品饮模式角度,研究品质和抗氧化差异。结果冲泡模式的不同导致红茶品质、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差异。相同冲泡时间下,品饮模式的总儿茶素、咖啡碱、总氨基酸、人体必需金属元素含量分别是审评模式的1.95、2.17、1.46、1.49倍,滋味品质较优,抗氧化能力更强。结论相同时间下,相比审评模式冲泡,单杯短时多次冲泡更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溶出,且前3泡(共2 min)较好,第2次冲泡40 s内含物质最丰富。


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发生组成及群落特征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采用倒置"W"方法取样对江苏、安徽和湖北省945个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共发现杂草93种(变种),隶属于28科72属,其中禾本科杂草最多,有15种;其次是菊科杂草有12种;蓼科杂草9种;十字花科7种;豆科和车前科各6种;石竹科5种。其中优势杂草有猪殃殃、日本看麦娘、看麦娘、菵草、野老鹳草、牛繁缕6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17种,常见杂草有12种,一般杂草有58种。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析,孝感、阜阳、襄阳和宿州地区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宣城地区多样性最低。Sorensen’s相似度指数聚类结果发现,江苏北部地区麦区杂草组成与安徽北部相似。各地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差异与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及除草剂应用等有关。


不同肥料氮素释放对辣椒和番茄穴盘育苗的影响
《磷肥与复肥 》 2021
摘要:为探明不同肥料种类氮素释放对辣椒和番茄穴盘育苗的影响,以辣椒和番茄为试材,设置不施肥(CK)、施普通尿素(Urea)、聚氨酯包膜尿素(CUrea)和淀粉包膜复合肥(SCF)4个处理,研究聚氨酯包膜尿素和淀粉包膜复合肥静水中氮素释放特征及不同施肥处理基质氮素养分释放特征,观测辣椒和番茄幼苗生长指标.静水试验结果表明,聚氨酯包膜尿素和淀粉包膜复合肥的氮素释放周期分别是40 d和20 d.基质中氮素释放曲线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的NO3--N和NH4+-N释放特征更适合幼苗生长.同时,40 d时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辣椒和番茄的株高、茎粗、地上干质量、根干质量、全株质量和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