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素水平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对优质中筋小麦皖麦 44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在 0~ 3 0 0kg/hm2 范围内 ,氮素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与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评价值 ,降低弱化度 ,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高于最高籽粒产量的施氮量。皖麦 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 0~ 2 2 5kg/hm2 。


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0.85±0.09)g的幼蟹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30d的生长实验。以鱼油/豆油(2∶1,W/W)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含量分别为0%、2%、4%、6%、8%和10%的6种等氮、等能饲料,用于探讨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虽然实验幼蟹的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幼蟹对脂肪的摄食率和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因此,认为饲料中脂肪含量达6.61%~9.96%时可满足幼蟹的生长。


两系杂交中籼皖稻93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杂交水稻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播种期、秧龄、栽插密度和施氮量 4个方面对皖稻 93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组合在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种植 ,宜 4月下旬播种 ,6月上、中旬移栽 ,秧龄 5 0d左右 ,每公顷秧田播种量 15 0kg左右 ;适宜栽插密度为 15 .0cm× 2 5 .0cm或 15 .0cm× (3 3 .3 + 16.7)cm ,每穴栽 3~ 4苗 ;中等肥力田块 ,本田每公顷施基肥 (纯氮 ) 13 5 .0kg ,保花肥 (纯氮 ) 5 2 .5kg ,肥力较差的田块可根据叶色每公顷另酌施返青肥或促花肥 (纯氮 ) 3 4.5kg ,后期叶色偏淡田块每公顷另酌施始穗肥 (纯氮 ) 3 4.5kg左右 ,N、P、K比例约为 1.0∶0 .4∶1.0。


水稻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英文)
《遗传学报 》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 Kasalath(籼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BILs)群体 (BC1 F9)及其分子连锁图谱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 ,在 2个不同年份对粒长、粒宽、粒形、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7个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uantitativetraitloci,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到 33个QTLs,单个性状QTL数目在 4~ 7个之间 ,以垩白率最多 ,为 7个 ;粒长和垩白大小次之 ,为 5个 ;其他性状均为 4个 ,表明该组合外观品质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个QTL对性状变异解释率粒长为 6 2 %~15 2 %,粒宽为 8 3%~ 32 5 %,长宽比为 6 8%~ 19 8%,垩白率为 6 4 %~ 2 8 5 %,垩白大小为 6 1%~ 16 9%,垩白度为 9 3%~ 17 2 %,透明度为 5 6 %~ 2 5 2 % QTL在染色体上成集中分布的特点 ,第 3染色体C1488~C5 6 3、第 5染色体R830~R316 6和R1436~R2 2 89、第 6染色体R2 147~R2 171均有 3个以上的QTLs分布。比较 2年的检测结果表明 ,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都受环境影响 ,但不同性状受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粒长和粒形的QTL定位受环境影响很小 ,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受环境影响很大。


春季生种的发生与防止
《中国蚕业 》 2003
摘要:2002年8月初,春制秋用种浸酸期间,笔者参与一起毛种卵面异常情况的调查,发现有两批普通种出库浸酸时,大量蚕卵未转变为固有色,仍是黄色,象是不受精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