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皖麦44(模糊匹配)
6条记录
中筋小麦皖麦44的产量构成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研究 2003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往分析对皖麦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皖麦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筋小麦皖麦44的产量构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皖麦 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 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 ,增加穗数 ,提高千粒重 ,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栽培研究提出皖麦 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水平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对优质中筋小麦皖麦 44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在 0~ 3 0 0kg/hm2 范围内 ,氮素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与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评价值 ,降低弱化度 ,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高于最高籽粒产量的施氮量。皖麦 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 0~ 2 2 5kg/hm2 。

关键词: 皖麦44 氮素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皖麦44的选育与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皖麦 44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郑州 891为母本 ,郑州 83 1为父本 ,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 ,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其突出优点是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 ,适合制作优质馒头。适宜安徽省淮北、沿淮麦区中高肥力地块 ,中晚茬种植。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调控合理的群体和防治后期的病虫害。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选育 特征特性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麦44丰产稳产性及其产量结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利用 1998~ 2 0 0 1年淮北片春性组和半冬性组小麦区试结果 ,对皖麦 44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皖麦 44和对照种豫麦 18、皖麦 19的主要农艺性状 ;研究了皖麦 44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 ;对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皖麦 44既具有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皖麦 19、豫麦 18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相应的缺点 ,集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皖麦 44高产的关键是确保穗数 ,稳定粒重。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丰产性 稳产性 产量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皖麦44产量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以皖麦 44为供试材料 ,在安徽省农科院阜南基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中等以上地力条件下 ,皖麦 44氮素用量以施纯氮 16 6 .2kg/hm2 为宜 ,产量可达 792 4.5kg/hm2 ;前氮后移 (中后期施氮量占30 %~ 40 % ) ,能促进群体的有效生长 ,改善群体和个体质量 ,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 ,显著地提高产量 ,以基施 136 .5kg/hm2 、拔节期追 5 8.5kg/hm2 、扬花期追 30 .0kg/hm2 最佳 ,产量可达 795 7.5kg/hm2 ;其次宜采用基施和拔节或抽穗期追肥的两促施肥法。前氮后移结合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物激素能减少小花的退化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小麦 皖麦44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