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发展皖南优质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策略

安徽农学通报 2003

摘要:论述了面对入世的挑战,发展皖南优质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策略。

关键词: 入世 发展 优质烟 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新品种在固镇县的适应性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 ,对引进的 4个烤烟新品种进行了 4种不同的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 :云烟 85在固镇县的适应性最强 ,其次是K32 6,这 2个品种均适宜在固镇县种植 ,其适宜的施氮量为 82 .5kg/hm2 左右 ,最多不宜超过 97.5kg/hm2 ;K346和RG1 1 2个品种在固镇县的适应性较差 ,不适宜在固镇县种植

关键词: 烤烟 新品种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社会化之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 ,社会化政策性强 ,任务艰巨 ,同农业科技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也影响到农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笔者从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现状出发 ,就如何做好后勤工作社会化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后勤工作 社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85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皖稻 8 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指标中 ,有 8项达到部颁 1级优质米标准 ,被评为安徽省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13 5 .5kg/hm2 ,较对照竹青减产1.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6774.0kg/hm2 ,较对照竹青增产 4.3 %。中抗稻瘟病 ,苗期耐寒性较强。全生育期 10 9d ,适宜播期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积极参加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园区持续高效运行

安徽农学通报 2003

摘要:对3年来作为"安徽省高效与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十五"期间进一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做好科技示范区工作促进园区持续高效运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区 功能定位 项目实施 科技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豆系列高产优质多抗夏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与示范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以新育成的MN 413、合豆 1号、皖豆 2 1等 3个品种为载体 ,将多项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组装配套。提出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以 3个 70 0hm2 示范片和 3个良种繁殖农场为基地 ,通过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及示范基点的具体实施和展示 ,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夏大豆 试验示范 成果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及其相互间配粉对粉质参数影响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皖麦 44、皖麦 19和豫麦 18、郑州 90 2 3等 4个品种在安徽省沿淮、淮北不同地点取样进行近红外、粉质仪检测 ,结果表明 :郑州 90 2 3、皖麦 44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品质稳定 ,表现为中强筋~强筋类型 ;皖麦 19、豫麦 18为弱筋~中筋类型。对其相互间配粉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表明 :皖麦 44、郑州 90 2 3与皖麦 19、豫麦 18配粉可显著提高 2个弱筋型小麦的形成、稳定时间 ,降低其弱化度 ,改善其面团易于流变的特性 ;皖麦 44与郑州 90 2 3配粉粉质参数中稳定时间提高较理论值高 ;弱筋型小麦之间相互配粉弱化度进一步提高 ,面团更加易于流变

关键词: 小麦 配粉 粉质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利用 4个小麦品种组成 11个混播群体 ,对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11个混播群体平均较对照增产 2 .0 3 % ,有 2个混播群体较对照增产 5 %以上。混播产量效应大小与参与混播的品种数目及品种的冬春性有关。利用品种混播可改善小麦品质 ,使品质指标更趋均衡与合理。强筋与中筋或中弱筋品种混播可改善中筋或中弱筋品种的品质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混播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切叶蜂在杂交大豆育种上的应用

大豆通报 2003

摘要:苜蓿切叶峰是苜蓿种子生产中重要的传粉昆虫 ,2 0 0 0 -2 0 0 1年引进苜蓿切叶蜂在杂交大豆制种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苜缩切叶蜂不仅适于我国东北温暖、少雨和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 ,在黄淮地区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也能正常活动 ,且对大豆的传粉效果要比蜜蜂提高一倍多。苜蓿切叶蜂对大豆传粉效率高、速度快、活动范围小的特点为开放式杂交制种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制种 苜蓿切叶蜂 生活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与扦插苗微型薯生产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生产比较试验表明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生育期最长为 12 9d ,一次、二次扦插苗生育期分别为 12 0和 110d。每百株结薯数和产量以试管苗较高为 860粒 ,重 172 5 .2 7g ,二次扦插苗较低为 664粒 ,重 14 47.5 3g。试管苗早期结薯性状好 ,中后期三者差异不大。微型薯平均单粒重以一次苗最重为 2 .2g ,二次苗次之为 2 .18g ,试管苗最轻为 2 .0 1g。

关键词: 微型薯 试管苗 一次扦插苗 二次扦插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