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期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措施导致沿淮区域砂姜黑土耕层变浅、下表层(10~30 cm)容重增加、土壤养分不均衡等问题凸显,限制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力的提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合理的搭配组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8年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田间试验,设置4个处理:1)玉米季免耕-小麦季免耕秸秆不还田(N);2)玉米季深耕-小麦季深耕秸秆不还田(D);3)玉米季秸秆免耕覆盖还田+小麦秸秆免耕覆盖还田(NS);4)玉米季秸秆免耕覆盖还田+小麦季秸秆深耕还田(DS)。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不同土壤深度(0~60 cm)总有机碳(TOC)、颗粒态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态碳(KMnO4-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结合小麦-玉米的周年产量变化,以期获得培肥砂姜黑土的最佳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长期免耕措施(N),DS处理能够提高0~30 cm土层TOC、POC、MBC、KMnO4-C等组分含量和CPMI;而NS措施仅提高土壤表层(0~10 cm)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CPMI;2)DS处理显著提升了小麦-玉米的周年生产力,其麦玉的周年产量均值分别比N、D和NS处理高出14.7%、12.9%和8.5%;3)MBC和KMnO4-C对于耕作和秸秆还田措施都是较为敏感指示因子。总的来说,玉米季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深耕还田(DS)是改善沿淮地区砂姜黑土土壤碳库、提高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一种有效农田管理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菹草和伊乐藻对水-沉积物界面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季沉水植物普遍凋亡,死亡残体易造成湖泊二次污染.为探究冬季耐寒性沉水植物对水-沉积物界面各形态磷迁移转化的影响,选取根系特征不同的冬季耐寒性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冬季生长期间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并监测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①菹草、伊乐藻组生长期间水-沉积物界面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时期维持较低水平,菹草对沉积物和间隙水磷的吸收效果优于伊乐藻,而伊乐藻对上覆水磷的影响大于菹草.②试验第30天后,菹草、伊乐藻组上覆水和间隙水各形态磷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上覆水中ρ(TP)最低值分别为0. 057和0. 041 mg/L,间隙水中ρ(DTP)(DTP表示溶解性总磷)分别维持在0. 270~0. 505、0. 384~0. 507 mg/L之间.③试验结束时,菹草组沉积物中w(TP)、w(IP)(IP表示无机磷)和w(NaOH-P)(NaOH-P表示NaOH提取态磷)分别低至643. 68、415. 79和120. 17 mg/kg,分别下降了16. 54%、18. 37%和35. 82%,伊乐藻组分别低至700. 39、457. 87和145. 29 mg/kg,分别下降了10. 24%、11. 17%和24. 67%;菹草、伊乐藻植株体内TP质量分别增加了588. 94和464. 59 mg.研究显示,菹草、伊乐藻在生长期间均能有效吸收磷,同时改变了pH、E_h等环境因子,从而影响磷在水-沉积物界面的迁移及磷形态的转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主栽蓝莓品种果实的综合品质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了安徽省安庆市9个主栽蓝莓品种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和加工品质,采取聚类分析法评价蓝莓品种的综合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蓝莓的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单果密度、还原糖、总酸差异较大。巴尔德温单果密度最大,达到9.0 g/cm~3;夏普蓝的总糖、总酸、蛋白质、电导率和出汁率最高,分别为11.26%、10.4%、1.32%、1.69μS/cm和70.2%。9个品种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类,第1类夏普蓝,第2类顶峰,第3类奥尼尔、园蓝和独秀8号,第4类巴尔德温、杰兔、粉蓝和灿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豆33对SMV株系SC3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illiams 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氨基丁酸对夏季热应激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控作用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夏季热应激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选择120羽28日龄淮南麻黄母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鸡。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和150 mg/kg GABA。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每日记录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及各组鸡耗料量。第10、20和30天,每组随机抽取5羽鸡,称重后采集血清,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GABA含量;Ⅰ、Ⅲ组鸡断头取脑,检测脑组织中GABA含量。结果表明:1)第10、20、30天时,Ⅲ组的直肠温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2)第21~30天,Ⅱ、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第1~10天、第11~20天和第21~30天,Ⅲ、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3)第1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CR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 <0.05或P <0.01);第30天时,Ⅲ、Ⅳ组血清中CRH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 <0.05)。第10、3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ACT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 <0. 05或P <0.01);第20天时,Ⅲ组血清中ACTH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 <0. 05)。第10天时,Ⅲ组血清中Cor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 05);第30天时,Ⅱ、Ⅲ、Ⅳ组血清中Cor含量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4)第10、3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HSP70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天时,Ⅲ组血清中HSP70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5)第10天时,Ⅱ、Ⅲ、Ⅳ组血清中GAB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30天时,Ⅳ组血清中GABA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6)第10、30天时,Ⅲ组脑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GABA降低了夏季热应激鸡的直肠温度及血清中CRH、ACTH、Cor、HSP70含量,其中以Ⅲ组效果最佳。GABA具有抑制夏季热应激鸡HPA轴激素分泌的功能。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淮南麻黄鸡 热应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掌握土壤质量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改善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中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276样点土壤样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了川中紫色土区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氮(STN)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90-1.30g·kg~(-1);土壤总磷(STP)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48-0.78 g·kg~(-1);土壤有机质(SOM)质量分数均值介于9.90-19.73 g·kg~(-1)。(2)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且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第一主成分(铵态氮与物理性质),水田>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果园;第二主成分(STN和SOM),水田>水旱轮作田>林地>果园>旱地;第三主成分(STP和硝态氮),水旱轮作田>旱地>水田>林地>果园。(3)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的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且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与土地利用方式的CCA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改变的重要驱动力,这将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提高紫色土区土壤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特别是减轻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速离心和酸沉淀制备牛乳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超速离心法和酸沉淀法鉴定的乳清蛋白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样品制备方法对乳清蛋白组鉴定结果的影响。采集牛奶样品去除脂肪,利用超速离心和酸沉淀法制备乳清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结合数据库搜索鉴定,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乳清蛋白的差异,分析了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等。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展示了两种样品制备方法的差异蛋白,超速离心方法鉴定的表达量增加的蛋白有53个,包括β-酪蛋白、糖基化依赖细胞黏附分子1和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等;酸沉淀方法鉴定的表达量增加的蛋白有21个,包括CD9抗原、β2-微球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将两种方法获得的差异蛋白根据蛋白注释分类发现,超速离心法中高表达的蛋白主要位于胞外区域、囊泡、内膜系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涉及蛋白结合、酶调节活性、受体结合和抗氧化活性等;酸沉淀法中高表达的蛋白主要位于胞外区域和囊泡等,涉及结合、核酸酶活性和离子结合等。结果提示,两种方法鉴定的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乳清蛋白样品制备方法的结合可以获得更多的鉴定蛋白,为乳清蛋白组学研究中样品制备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品种差异的祁门红茶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种植于祁门产区的'凫早2号'、'舒茶早'2个茶树品种鲜叶,采用传统祁门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红茶样,并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红茶整体都表现出汤色红亮、甜香浓郁的祁门红茶特征品质,但2个品种红茶香气、滋味品质有明显差异.香气化合物分析表明,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2-己烯醛等香气化合物在2个红茶样中差异较大,可能是导致2个品种红茶香气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舒茶早'红茶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低于'凫早2号'红茶(P<0.05),而咖啡碱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高于'凫早2号'红茶(P<0.05),使其滋味醇厚度、鲜爽度高于'凫早2号'红茶.综上,同产区内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红茶,因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差异使得红茶风味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槭新品种‘中国红’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红’是从红花槭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叶片五裂,10月20日前后叶片开始由绿红逐渐转为亮红色,最佳观赏期在11月上中旬,红叶期30~35 d,11月下旬进入休眠期。8年生树未见开花结果。抗性强,适应范围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地区禽源临床样品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对2015-2017年安徽地区送检至安徽省兽医临床诊断中心的365份禽源临床样品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种常用抗生素检测中以2、3种可推荐的抗生素为主,在可推荐抗生素中头孢噻肟比例最高,达到70.14%,其次是阿米卡星和多西环素,分别为60.27%和49.04%,而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和庆大霉素的比例均低于5%;在首选抗生素中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和多西环素的比例分别为38.36%、30.96%和16.36%。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作为可推荐药物的比例逐年升高,阿莫西林、阿米卡星的比例则逐年降低,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分析结果对指导安徽地区禽病临床治疗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