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48条记录
安徽省麦田杂草种类组成变化及群落特征分析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麦田杂草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安徽省麦田杂草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麦田杂草有19科72种,其中禾本科、菊科、蓼科种类最多.优势杂草有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野燕麦Avena fatua、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看麦娘A.aequalis、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猪殃殃Galium spurium等6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5种,常见杂草有8种,一般杂草有53种.此外,不同地区优势杂草存在差异,淮北草害区是以猪殃殃+节节麦+野燕麦为主的杂草群落;江淮丘陵草害区为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猪殃殃+菵草;江南草害区为日本看麦娘+看麦娘+菵草.从杂草的分布来看,江淮丘陵草害区的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最高,杂草有56种,香农指数最高,为2.34;江南草害区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低,有17种杂草,辛普森指数最高,为0.037,均匀度指数也较低,为0.29,优势杂草突出;从相似性指数来看,安徽省三大草害区之间的相似性指数都小于等于0.5,差异性较大.同时,安徽省麦田杂草入侵问题严重,节节麦甚至已经成为某些地区的优势杂草之一,而大穗看麦娘A.myosuroides在安徽省局部地区也多有发生.

关键词: 麦田 杂草 优势种群 群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添加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36头体况、预产期和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3组,每组12头奶牛.3组奶牛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50和300 g/d的中草药添加剂,预饲期1周,正饲期6周.奶牛产后每周采集1次饲料样、血样和奶样,测定其干物质采食量、血液生化指标及乳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围产期奶牛产后产奶量表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产奶量分别增加5.1%和10.6%,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围产期奶牛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对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62.7%和76.6%,但对乳中其他常规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低水平分别为29.0%和35.1%,血清中其他常规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围产期奶牛中草药添加剂添加量为300 g/d,可以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和血中NEFA含量,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奶牛产后生产性能.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 生产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围产期奶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无核葡萄"碧香无核"在合肥地区栽培表现及栽培要点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早熟无核葡萄"碧香无核"平均单穗质量450 g,完全成熟时黄绿至黄色,平均单粒质量3.34 g,最大单粒质量3.84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4%.在合肥地区表现为早熟无核、皮薄肉脆、玫瑰香味、果实不落粒、适应性强等特点,综合性状良好,适合当地高效观光葡萄园区种植.

关键词: 葡萄 碧香无核 早熟 合肥 引种表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龙湖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生态学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青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确定水体营养化现状,于2016年12(冬季)对青龙湖10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以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冬季青龙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7属、50种(含变种),硅藻和绿藻是青龙湖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表现为硅藻-绿藻型;优势类群为硅藻门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型(M.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及蓝藻门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优势种在各采样点分布差异不明显.冬季浮游植物丰度均值为6.71*10~4个/L,生物量均值为0.07 mg/L;各采样点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指数分别为0.98~2.31、0.61~2.37及0.19~0.84.冗余分析(RDA)表明,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水温与氧化还原电位与青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水质结果为中度污型水平.

关键词: 青龙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及其肥料替代潜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2O5和K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2O5和K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2O5和K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N、P2O5和K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关键词: 秸秆产量 秸秆养分资源量 当季养分利用率 化肥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结果]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结论]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关键词: 紫云英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两水系黄颡鱼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内长江和淮河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选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9个自然群体共254尾黄颡鱼进行了遗传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Na)24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9.75个.各群体的平均Na为5.20~14.80,平均Ne为2.64~8.9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96~0.67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7~0.81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00~0.790.AMOVA分析显示仅8.15% 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6~0.236.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系统树和利用Structure软件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均显示,9个群体可被划分4或5个谱系,其中石台(秋浦河水系)、麻川河(青弋江支流)、阜南(淮河水系)3个群体的个体遗传结构均比较独立,与其他群体亲缘关系较远;其他6个群体(长江水系的望江、无为、龙窝湖、泾县群体和淮河水系的凤台、瓦埠湖)的较为复杂,可能存在谱系间的混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黄颡鱼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且部分群体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茶加工过程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红茶在日光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凫早2号(C.sinensis cv.Fuzao2)为原料,测定红茶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及外切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分析了可溶性糖、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在日光萎凋阶段结束后达到最高值,分别是0.091 U(10 min)-1·m L-1、97.6 mg/g、38.9315 mg/g,揉捻阶段迅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在日光萎凋开始至发酵结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0.19 U(10 min)~(-1)·m L~(-1)增加至0.51 U(10 min)~(-1)·m L~(-1);可溶性糖含量在揉捻、发酵期间下降迅速,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和咖啡碱含量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显著。

关键词: 红茶 加工 纤维素酶 品质成分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种植利用紫云英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紫云英蜜源、留种和菜用等多功能用途,以稻田紫云英种植利用途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布置大田试验,探讨了"蜂蜜+留种"和"菜用+翻压"两种紫云英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结果表明:"蜂蜜+留种"模式中紫云英蜜具有较高的品质。通过紫云英蜜和紫云英种子销售,年净收入可增加12 000元·hm-2;在"菜用+翻压"技术模式中,通过采摘紫云英嫩梢部分可创造69600元·hm-2的直接经济收入。相对于传统的紫云英翻压还田,"蜂蜜+留种"和"菜用+翻压"两种紫云英利用模式均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高效的利用模式,可在南方稻田进行推广。

关键词: 紫云英 稻田 蜂蜜 菜用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miR-1a-5p表达与Cry1Ab蛋白敏感性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亚洲玉米螟miR-1a-5p表达与Cry1Ab蛋白敏感性的关系,为揭示miRNA在昆虫Bt抗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亚洲玉米螟Cry1Ab抗性品系(ACB-AbR)和Bt敏感品系(ACB-BtS)表皮及中肠组织中miR-1a-5p的表达差异.以Sf9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转染miR-1a-5p促进剂(Mimics)或抑制剂(Inhibitor)改变细胞中miR-1a-5p的表达量,测定不同处理细胞对Cry1Ab蛋白的敏感性,探讨miR-1a-5p表达量改变后Sf9细胞对Cry1Ab蛋白的敏感性变化.通过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研究miR-1a-5p对潜在靶标基因Unigene12370All的调控作用.[结果]ACB-AbR表皮组织中miR-1a-5p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CB-BtS表皮组织,ACB-AbR中肠组织中miR-1a-5p的表达量显著低于ACB-BtS中肠组织;ACB-AbR和ACB-BtS幼虫表皮组织中miR-1a-5p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中肠组织.Sf9细胞miR-1a-5p表达量升高导致Sf9细胞对Cry1Ab蛋白的敏感性增强,反之亦然.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提示,miR-1a-5p与靶标基因Unigene12370All可以结合.[结论]亚洲玉米螟miR-1a-5p表达量的变化与其对Cry1Ab蛋白敏感性的改变有关.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microRNA miR-1a-5p Sf9 Cry1Ab蛋白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