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种质筛选
《安徽农学通报 》 2008
摘要:本试验对1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面粉白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值高于国家一级粉标准的有73份,占样本总数的51.4%;样本PPO活性低于100 AU.min-1.g-1有41份,占供试样本的28.9%;筛选出9份面粉白度值高于80%,且同时具有较低PPO活性(<100 AU.min-1.g-1)的小麦种质,可作为小麦白度性状改良的遗传材料。


克氏螯虾养殖技术之二 克氏螯虾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中国水产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项目组在长丰县下塘镇开展了"池塘克氏螯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池塘精养克氏螯虾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是池塘防逃工程、良好水体环境的营造、水草的布置、种苗的选择和投放、饲料的选择和投喂等技术环节。为了方便广大克氏螯虾养殖户参考和借鉴,现将池塘克氏螯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池塘集约化网箱养鳝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池塘集约化网箱养鳝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试验池投放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移植水草,周期性施用微生物制剂,适时加换水和调节水体pH值;放养鳝种前对池塘、网箱、鳝种进行消毒灭菌;驯食成功后及时内服药饵驱虫灭菌,定期外泼、内服药物预防,发现病症及时治疗等方法调节水质、防治病害。对照池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方法即一般养殖户做法,方法单一、无计划和规律,缺乏科学性。试验过程中定期测定水质和黄鳝生长指标,并做好养殖记录。结果表明,试验池主要水质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池,试验池黄鳝平均成活率比对照池高21.4%,平均规格大34.5g/尾,平均产量高1.33kg/m2,平均效益高63.8元/m2。规模区试进一步验证了试验结果,说明试验设计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方法科学、有效、可行。


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差异及品种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低PPO活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按Anderson和Morris等方法并作部分修改对引进的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PPO活性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不同品种间PPO活性相差很大。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范围为54.00~285.78AU/(min·g)。其中小于100.00AU/(min·g)的品种有46个,200.00AU/(min·g)以上的有37个,其余皆为100.00~200.00AU/(min·g)。品种PPO活性分布在100.00~200.00AU/(min·g)的个数较多,而在<100.00AU/(min·g)和>200.00AU/(min·g)范围则分布较少,基本上呈正态分布。[结论]通过育种途径可改善小麦制品颜色褐变的现象。筛选出PPO活性低于100.00AU/(min·g)的46个的墨西哥CIMMYT小麦品种,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材料。


对家蚕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僵蚕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药材,为选出人工生产白僵蚕的最佳菌株,以分离的5株白僵菌菌株为材料,以营养生长量、产孢量和致病力等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各个指标均存在差异,其中B07-2营养生长量最快,产孢量最高,10 d内对家蚕的致病率为98.18%。综合比较,B07-2为生产白僵蚕的最佳接种菌株,它对家蚕的致死中时LT50为5.09 d,致死中浓度LC50为2.69×106孢子.mL-1。


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氮肥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土壤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适当后移能够保持土壤适宜的NH4+-N的浓度,促进晚稻的生长,表现为产量、干物质和氮积累量的增加。当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53.8%时,产量达到最高。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碾米品质,但不利于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提高,适当氮肥的后移有利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当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40.3%时,晚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土壤氮素依存率随着基肥施用比例呈倒抛物线关系,当氮素基肥施用比例为40.0%时,对土壤氮素依存率最低为54.5%,氮素收获指数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都随基肥用量的减少而增加。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基施氮肥比例为40%~50%,分蘖肥控制在20%~30%左右,穗肥占20%~30%,有利于保持一定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