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遴选适合黄瓜的最优新型磷肥品种,为土壤-黄瓜-新型磷肥匹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不同新型磷肥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不施磷肥(CK)、普通磷酸二铵(DAP)、控失活化磷酸二铵(LC-DAP)和聚磷酸铵(APP)。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基于室内培养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解析新型磷肥对磷有效性的化学增效机制。结果显示:与DAP处理相比,APP处理中黄瓜产量增加18.5%,黄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33.5%和16.7%,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7%。相比DAP处理,LC-DAP与APP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黄瓜植株磷素累积量(P<0.05),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10.9%,磷肥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3.6%和13.4%;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0.4%和172.9%;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8.3%和18.5%,除磷肥吸收利用率外,LC-DAP与APP处理差异不大,APP处理磷肥吸收利用率增幅最大。通过XRD、FT-IR、和XPS等技术得出APP处理残留物的H2PO4-形态磷酸盐含量占比最高,为36.54%,比DAP处理高出15.0%,这表明施用APP可减少难溶性磷酸盐产生。结果表明,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控失活化磷酸二铵和聚磷酸铵均可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及磷肥利用率,并可改善品质,其中以聚磷酸铵效果最佳。聚磷酸铵可更有效地减少磷肥固定,提高土壤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从而保障磷肥持续供应。


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稻虾种养模式下水稻中微量元素吸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开展不同龙虾品种和密度的田间试验,设计水稻单作(rice monoculture,R)、水稻克氏原螯虾低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low density,RCL)、水稻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Procambarus Clarkii in high density,RCH)和水稻澳龙共作(rice co-cropping with Cherax quadricarinatus,RA)4个处理,分析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稻米品质、中微量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其中Fe、Ca和Mg含量显著增加,与R处理相比,RCH、RCL和RA处理稻米的Fe含量分别增加52.0%、23.4%和21.4%,Ca含量分别增加45.7%、32.1%和22.8%,Mg含量分别增加45.0%、28.6%和23.3%。稻米中微量元素提升,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稻米品质中的蛋白质与Fe、Ca和Mg呈显著(P<0.05)正相关,胶稠度与Fe、Ca和Mg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粒率均与Ca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稻米品质变优,其中RCH处理稻米品质改善效果最好。与R处理相比较,RCH、RCL和RA处理的纯收益分别增加了506%、314%和429%。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提高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选择中,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稻虾共作 中微量元素 龙虾品种 养殖密度 稻米品质


凉山州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了验证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效果,解决凉山州烟叶等级结构偏低、部位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在凉山州会理县、盐源县、德昌县开展了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可有效提升凉山州烟叶等级结构,并且中、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也随之改善.其中,凉山州低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3 片、上部去除 1 片"的去叶方式、中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3 片、上部弃采 1 片"的去叶方式、高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2 片、上部去除 2 片"的去叶方式去除不适用烟叶.
关键词: 烤烟 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 等级结构 产量 质量 四川凉山


安徽省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安徽省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安徽省10个市的蔬菜主产区,选取105家具有代表性的设施蔬菜生产经营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绿色生产的认知程度较高,"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安全消毒"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技术在调查区域内的采用比例达到88%以上,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仍存在着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制约因素.据此,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产业龙头、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发展对策.


羊肚菌新品种"皖羊肚菌1号"选育
《中国食用菌 》 2023
摘要:“皖羊肚菌1号”是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分离菌株中培育出的新品种。其菌丝浓密,生长速度快,子实体单生,菌盖深褐色、圆锥形,菌柄白色,菌盖高、菌柄短、菌肉厚,生长周期约为112 d。经安庆市岳西县、宿州市灵璧县、宣城市泾县等地开展区域试验,鲜菇平均产量为232 kg·667-1m-2,相比对照品种增产10.9%。该品种生态适应性较强,子实体耐温性5~22℃,适宜温度8~16℃,在安徽全境和气候相似地区均可栽培。


耐储型黄秋葵新品种'皖秋葵8号'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秋葵8号’是从‘日本绿星’品种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的黄秋葵新品种。果皮深绿色,鲜亮,鲜果长14~16 cm,果粗18~22 mm,平均单果质量14.8 g,单株蒴果数37.3个,2年品比试验鲜果产量29 390.4 kg·hm-2,比对照‘五角’增产11.6%。0~5℃冰箱封闭储存时间15~20 d,较一般品种长5 d左右。适合安徽省各地推广种植。


绿豆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绿豆(Vigna radiata)品种苏绿16-10和潍绿11杂交构建的F2和F3群体发掘调控绿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同时对绿豆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分枝数均呈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的相关性最高,这2个性状在F2和F3群体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和0.914。在F2群体中,共检测到8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其中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相关的QTL位点各1个,分别解释11.09%(qNPP3)、17.93%(qNSP3)和14.18%(qYP3)的表型变异;2个与分枝数相关的QTL位点qBMS3和qBMS11,分别解释18.51%和7.06%的表型变异;3个与百粒重相关的QTL位点qHSW3、qHSW7和qHSW10,分别解释5.33%、46.07%和4.24%的表型变异。在F3群体中,qNSP3和qHSW7再次被检测到,表明这2个QTLs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同时,开发了1个与百粒重主效QTLqHSW7紧密连锁的InDel标记R7-13.4,并利用自然群体对该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绿豆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加工型黄秋葵新品种'皖秋葵7号'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秋葵7号’是从秋葵品种‘盐秋葵112’的变异单株中定向系谱选育出的新品种。果皮浅绿色,果形修长挺直,鲜果长约21 cm,果实直径19~22 mm,平均单果质量17.4 g,单株蒴果数34.1,鲜果产量28 000~34 000 kg·hm-2。该品种早熟性优良,春播出苗后60 d左右可采摘;嫩果果肉厚,宜加工秋葵脆。适合安徽省各地种植。


超声辅助酶法改性玉米粉及其质构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改性玉米粉,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研究超声时间、转谷氦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玉米粉质构特性的影响,利用综合加权评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改性方法得到的玉米粉颗粒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超声时间30 min、TGase添加量0.6%和酶反应时间75 min的条件下,玉米面团的黏弹性、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综合加权评分最高,黏性和回复性分别增加了63.8%和74.0%,弹性增加了 1.73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经超声辅助酶解处理后的玉米粉颗粒表面出现孔洞和裂解现象,有利于TGase与玉米粉中的蛋白质充分交联.综合上述结果,超声辅助酶法改性能提高玉米面团的质构特性,改善面团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