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之路
《安徽科技 》 2008
摘要: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发展模式,对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扩大提出了新的期许,对污染物的排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由于受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双重约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尤其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之路。


关于发展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述了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的产生背景,对我国茶叶加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应对措施。


紫云英对水稻硒累积特征和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土壤含硒量、紫云英和外源硒对水稻硒累积特征和糙米硒含量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含硒量直接受土壤全硒量的影响,紫云英对土壤硒的吸收量是糙米吸收量5.13~6.07倍。增施紫云英可显著提高糙米的含硒量,施入富硒紫云英糙米含硒量为0.0910mgkg-1;施入紫云英糙米含硒量为0.0501mgkg-1。紫云英的施用量以22500mghm-2为宜。喷施适宜用量的外源硒对水稻生育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小,但可迅速显著提高糙米和秸秆的含硒量,其含硒量与喷施量成正比,使无机硒的含量提高。在普通紫云英下喷施以10mgkg-1亚硒酸钠为宜,在生长期后期喷施的效果为好,其中乳熟期喷施效果更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2.16%~4.39%。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安徽科技 》 2008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麦品种间溶剂保持力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小麦溶剂保持力与品质特征的关系。[方法]试验选用黄淮麦区近年来推广的具有较高产量的品种19个,分析了品种间4种溶剂保持力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4种溶剂保持力品种间在0.01水平有差异,乳酸SRC与蛋白质和湿面筋呈显著正相关;碳酸钠溶剂保持力与硬度和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峰值黏度、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溶剂保持力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稀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硬度呈显著相关;蔗糖溶剂保持力与蛋白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溶剂保持力可作为品质分析的一项指标,用于早代选择。


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K优52
《杂交水稻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优5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K17A与恢复系OM05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早熟、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栽培。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审稻2006037)。


皖江长毛兔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 》 2008
摘要:采用国产激素,以FSH+LH、FSH+HCG、PMSG+LH、PMSG+HCG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32只皖江长毛兔进行了超排处理,旨在筛选确定皖江长毛兔最有效的超排方法及胚胎移植的最佳时期。结果表明:4种超排方法处理后的排卵数分别为42.5枚、46.25枚、30.63枚、33.38枚;回收胚胎数分别为27.63枚、31.25枚、22.37枚、20.75枚;有效胚胎数分别为20.50枚、24.13枚、17.63枚、15.25枚。这三项指标均以FSH+HCG组最高。将收集到的237枚胚胎移植给24只受体,每只受体移植胚胎10枚左右。结果表明:2、4、8~16细胞期及桑椹胚移植后的妊娠率、产仔率及窝产活仔数分别为50%、16.6%和3.3只,66.7%、20.6%和3只,60%、24.5%和4.3只,71%、40.9%和5.4只。其中以桑椹胚组指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