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出口绿茶精制技术与质量安全
《广东茶业 》 2008
摘要:根据出口绿茶精制加工的技术特点,阐述了出口绿茶精制中潜在危害成因及清洁化精制关键技术,并从加工环境、设备、工艺、包装、贮藏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出口绿茶精制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案。


白三叶和狗牙根种间竞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白三叶和狗牙根的种间竞争关系。[方法]采用替代系列试验法。按移栽比例设5个处理,通过测定草产量及其动态变化,揭示2种牧草的种间竞争力大小。[结果]结果表明,处理②和③的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164和4956 g/m2,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⑤的草产量最低,为3263 g/m2。在2年试验中,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进,5个处理中白三叶的比例均逐渐下降,而狗牙根却相反。2005年年初,白三叶的竞争率大于狗牙根,以后随着气温升高,狗牙根的竞争力占主导地位。2006年,草地群落逐渐被狗牙根替代。[结论]5个处理中,处理②和③可获得较高的草产量,但从群落的稳定性考虑,白三叶和狗牙根不宜在高频刈割方式下混植。


氮肥基追比例对烟农19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氮肥施用方案提供依据,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于2004~2006年连续2个生长季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例对烟农19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施用时期后移和基追比例的增加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累积。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7∶3∶0(N7/3)、5∶3∶2(N5/3/2)、3∶3∶4(N3/3/4)的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2.27%、29.88%和37.52%;在不影响产量的基础上显著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开花后植株氮积累量(r=0.765*)、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r=0.685*)和成熟期籽粒氮积累量(r=0.719*)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增加花后小麦植株氮素的同化量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改善小麦品质的重要途径。本试验条件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3∶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处理。
关键词: 小麦 烟农19 氮肥基追比例 氮素吸收 产量 品质


安徽茶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茶业通报 》 2008
摘要: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被大量污水排放和农药等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性问题,渴望天然无污染健康营养食品愈来愈迫切。生产安全、无污染的茶叶饮料,是新世纪中国茶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茶树病虫害日益猖獗的情形,不采用化学防治又无法控制茶树病虫危害,若用多了高残留农药又会使茶饮料遭受污染而造成人们对茶饮品品质安全性问题的心里恐慌等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开展对安徽茶区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内容调研和有关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2


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对受体牛胚胎移植效果影响的研究
《中国奶牛 》 2008
摘要:试验设计3个组,分别采用CIDR+PGF2α法、PGF2α一次注射法和PGF2α二次注射法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120头西门塔尔杂交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表明:CIDR+PGF2α法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牛黄体不合格率达47.4%,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胚胎移植产犊率为45.0%,分别比PGF2α一次注射法和PGF2α二次注射法低10.2和13.1个百分点。PGF2α二次注射法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受体牛黄体不合格率仅20.5%,低于PGF2α一次注射法(P>0.05),显著低于CIDR+PGF2α法(P<0.05);胚胎移植产犊率达58.1%,均高于其他两组。本试验初步显示:采用PGF2α二次注射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效果好,成本较低,操作方便,产犊率也较高。


猪ADAMTS-1基因对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对长白猪含凝血酶敏感蛋白模体的去解联金属蛋白酶(ADAMTS-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在第7外显子发现1个C/G突变引起氨基酸改变。通过Pvu-ⅡRFLP基因分型,在长白猪群体中发现3种基因型(AA、BB、AB)。对不同基因型与部分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DAMTS-1基因与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性状显著相关。
关键词: 长白猪 ADAMTS-1基因 产仔数 遗传效应


几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几种常用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为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将供试7种药剂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3龄中期幼虫为试材,浸虫法测定,处理后48 h(氟铃脲96 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结果]杀虫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毒力最低,LC50为306.624 2 mg/L,毒力最高的为阿维菌素,LC50达到了0.221 0 mg/L,氟虫腈对稻纵卷叶螟的LC50为7.237 5 mg/L,仅次于阿维菌素。7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毒力的高低顺序为阿维菌素>氟虫腈>毒死蜱>氟铃脲>三唑磷>丙溴磷>杀虫单。1.8%阿维菌素乳油用量8.1 g(a.i)/hm2和40%丙溴磷乳油480 g(a.i)/hm2,药后10 d防效分别达到86.68%和81.72%。[结论]丙溴磷、阿维菌素、氟虫腈、氟铃脲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均较好,混配使用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