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制1号机械化混播制种生产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混播制种是指将杂交水稻的父、母本亲本种子混合播种,扬花授粉后再通过化学方法去除父本,收获杂交种的一种机械化制种方式,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方向。文中从机械旱直播、机械水直播和机械插秧等3个方面阐述了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论转基因技术与家蚕新品种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家蚕转基因方法、国内家蚕品种选育的现状及国内外转基因家蚕品种选育进展,并指出转基因技术是家蚕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


泥鳅养殖技术之一 池塘内设置小体积网箱养殖商品泥鳅技术
《中国水产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种养殖方式应运而生,笔者针对泥鳅易钻泥、不易捕捞的特点,在池塘内设置小体积网箱进行商品泥鳅养殖试验,成效显著。一、池塘选择设置网箱的池塘面积在5亩以上,要求水源清新,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水体溶解氧含量丰富;池深在1.5m~2.0m,养殖水位稳定;池底平坦且无杂物,淤泥厚15cm左右;池塘进排水方便。


犬血清IgG的纯化、抗体制备及其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犬血清IgG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硫酸铵盐析法结合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提取纯化犬血清IgG,利用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法鉴定所得产品的纯度和免疫活性。[结果]获得的纯化犬血清IgG的SDS-PAGE图谱中存在2条蛋白条带,表明获得了高纯度的犬血清IgG;重链分子量为58kD,轻链分子量为27kD,IgG分子量为170kD。特异性检测发现犬血清IgG重链和轻链都能与鼠抗犬血清IgG抗体结合,表明纯化犬血清IgG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结论]硫酸铵盐析法结合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可获得纯度高、活性好的纯化犬血清IgG,为犬血清IgG相关的免疫学试验提供了高质量的免疫材料。
关键词: 犬血清IgG 纯化 SDS-PAGE电泳 免疫印迹


实时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转Bt基因水稻的研究
《生物学杂志 》 2008 CSCD
摘要:以转Bt基因的"克螟稻"为研究材料,通过使用特异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以已知转基因成份含量的水稻样品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对转基因水稻的NOS和Bt外源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检测分析。初步建立了转基因水稻定量检测的技术方法。


多重PCR的建立及黄淮麦区主要品种品质相关基因的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加工品质由多个位点控制,而每个位点又有多个等位基因控制。建立品质性状多重PCR反应体系是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率及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措施。【方法】选择影响小麦品质性状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标记Ax2*、Bx14、Bx17和Dx5;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标记Glu-A3d;糯蛋白亚基Wx-B1基因标记BDFL-BRD和Wx-D1基因标记MAG269;1BL/1RS易位标记ω-sec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基因标记PPO18。根据优质面包、优质面条亚基组成要求及引物的退火温度,建立3个多重PCR反应体系PCR-Ⅰ(Ax2*/Bx17/Dx5)、PCR-Ⅱ(BDFL-BRD/MAG269/PPO18)和PCR-Ⅲ(Bx14/Glu-A3d/ω-sec)。【结果】用构建的3个多重PCR对14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加工品质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Ax2*、Bx14、Bx17具有较低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7.1%、1.4%;Dx5和Glu-A3d分布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7%和27.7%;而1BL/1RS易位和低PPO活性(扩增片段为876bp)的材料分别占44.0%和51.8%;Wx-B1缺失材料占4.3%。在供试的141份材料中已有80份进行了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黑麦碱的SDS-PAGE电泳检测,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可以准确、稳定、高效地检测9个小麦品质性状的基因组成。
山羊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时间、LH峰及排卵时间间隔的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比较了16-次甲基甲地孕酮(MGA)和氟孕酮(FGA)对安徽白山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LH峰值及排卵的时间间隔,结果表明:MGA处理组开始发情的时间(80.6±3.5)h较FGA处理组(41.3±1.3)h长,而且差异极显著(P<0.01);同情发情处理结束到LH峰出现、到排卵以及LH峰出现到排卵的时间间隔,MGA组为(93.5±2.2)h、(117.9±2.9)h和(24.4±1.1)h,FGA组为(55.5±2.3)h、(76.4±1.5)h和(20.8±0.7)h,两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同期发情处理结束后开始发情到LH峰出现的时间间隔、开始发情到排卵的时间间隔以及血清LH峰持续时间MGA组、FGA组分别为:(13.9±1.4)h和(14.3±0.8)h,(37.3±2.1)h和(35.0±0.5)h,(12.0±0.6)h和(12.6±0.3)h,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