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及平衡利用研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 2010
摘要:测算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分布,分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预测安徽省未来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制定综合平衡利用方案,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梨园生草对果树部分害虫天敌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目的】为研究梨园生草对果树害虫天敌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生草方式和托盘法调查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种植三叶草、苕子和自然生草,对保护害虫天敌都具有良好的效果,8次调查天敌数量之和,种植三叶草、苕子和自然生草依次为387、300、149头;土壤清耕,不利于保护害虫天敌。梨园生草也为害虫提供了栖息场所,其中以自然生草的数量最大为3267头,以后依次为种植三叶草、苕子和土壤清耕处理,分别为2622、2026、122头。结果还显示天敌和害虫之间存在相似的消长规律。【结论】与梨园土壤清耕相比,果园生草有利于保护果园生物多样性,对保护害虫天敌作用明显,其中以种植三叶草效果最好。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