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海拔对盐源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烟87为材料,在盐源4个不同海拔烟区(1 600、1 800、2 000、2 400 m)进行烤烟大田栽培,研究了四川凉山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有明显影响,随海拔的升高,烟叶烟碱、总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等先升高后下降,其中烟碱、总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 000 m烟区,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峰值出现在海拔1 800 m烟区;烟叶还原糖、总糖先下降后升高,最低点出现在海拔2 000 m烟区。

关键词: 烤烟 海拔 中性致香物质 烟叶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特色烟在旌德县的试种初探

土壤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皖南旌德县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初步判断,认为其适宜种植特色烟,为此于2007年起在旌德县某村进行了试种探索。结果表明,发育于花岗岩风化物母质的耕作土壤,特色烟在长势、产量、品质和效益方面均表现良好,值得在全县适度发展种植。

关键词: 特色烟 试种 旌德县 花岗岩风化物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摘要:2009年在安徽省东至县新桥村,用德油9号油菜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比普通复合肥极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比例7:3处理油菜产量最高,为3571.5kg/hm2,极显著高于普通复合肥,比其增产36.84%,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率41.60%,高于其他处理1.02%~27.55%。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处理通过提高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中的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来提高产量。从油菜试验结果得出,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最佳配施比例为7:3。

关键词: 包膜控释尿素 油菜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类型对凉山烤烟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烟87为材料,在盐源烟区选取5种不同类型土壤进行烤烟大田栽培,研究了四川凉山土壤类型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及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土壤钙、镁含量较丰富,明显缺氯;紫色土、红壤、黄壤、沉积土等明显缺钾和氮;水稻土和沉积土缺磷。不同土壤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有差异,水稻土和紫色土上烤后烟叶烟碱、总氮含量较高,糖含量较低,基本符合优质烟叶质量标准;红壤、紫色土和黄壤上烤后烟叶钾含量相对较高,接近优质烟叶钾含量;沉积土、水稻土和红壤上烤后烟叶氯含量较高,接近优质烟叶氯含量。不同土壤烤后烟叶致香物质含量差异较大,黄壤和红壤上烤后烟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较高;黄壤、红壤和水稻土上烤后烟叶类西柏烷类产物含量较高;水稻土、紫色土和红壤上烤后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及致香成分总量较高。不同土壤烤后烟叶内在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由高到低对应的植烟土壤依次为:紫色土、红壤、黄壤、沉积土、水稻土。

关键词: 土壤类型 烤烟 中性致香物质 烟叶化学成分 评吸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秋马铃薯 栽培模式 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基于1978~2008年的数据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从产区分布、发展历程、生产现状、生产成本与效益、棉纺及其棉花消费、产业政策、科技进步等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1978~2008)安徽省棉花产业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对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及对策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棉花 产业 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地区春马铃薯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中国马铃薯 2010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种植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品种,本文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熟性、产量、淀粉含量、抗病性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鲜食品种中薯3号、费乌瑞它;加工品种LK 99;特色品种紫薯,产量高、商品性好、品质优,较适合在安徽大面积种植与推广。

关键词: 江淮地区 马铃薯 品种引进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粘虫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方法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

摘要:该文介绍了玉米粘虫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危害情况及其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方法。

关键词: 玉米粘虫 危害 防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安徽省淮北地区7个小麦高产品种,对其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灌浆过程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 1,达到显著水平,拟合效果良好。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缓增期速率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期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正相关。在小麦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

关键词: 高产小麦 灌浆特性 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定向改良杂交稻协优57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杂交稻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高,导致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和协青早A的Wx基因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前、后各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蒸煮食味品质等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亲改良的GT型杂交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的26%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双亲改良的TT纯合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协A(TT)/057(TT),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而且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在成功利用分子标记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辅助选择改良的基础上,结合田间选育的手段,同时改良了不育系穗小粒少的缺陷,既保持了原组合的优良特性,又提升了米质和产量潜力。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协优57 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