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杨联松(精确检索)
作者:白一松(精确检索)
57条记录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5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53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光温敏核不育系1892S与恢复系RH00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耐热性强、抗倒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该组合高产栽培应突出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肥水运筹等关键措施。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水稻 皖稻153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稻Ⅲ优98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超级稻Ⅲ优98和高产中粳80优121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与中粳80优121相比,超级稻Ⅲ优98显著增产,增产原因是在适宜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大穗型而显著增加颖花量,同时提高结实率,从而弥补较低的千粒重对产量的负影响。对光合生产性状比较研究表明:超级稻Ⅲ优98中、后期具有较明显的叶面积指数(LA I)优势,孕穗期的最大绿叶面积大,花后下降慢,群体光合势(LAD)强,而净同化率(NAR)并未因中后期LA I的增大而线性下降,这使得超级稻Ⅲ优98中、后期群体生长率(CGR)优于对照,提高了中、后期的物质积累量而提高群体总生物产量。在株型上超级稻Ⅲ优98还具有单茎茎鞘重的优势。

关键词: 超级稻 Ⅲ优98 产量构成 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1892S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892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培矮64S的变异单株选育的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1892S不育期间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不实率均为99.97%;不育起点温度较低(23.5℃),在合肥不育期30 d以上;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达60%以上;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分别为中抗和抗;米质优,达国标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3级标准;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其中皖稻153(1892S/RH003)于2005年1月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籼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1892S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两系中籼新组合皖稻153高产制种操作规程

中国稻米 2006

摘要:皖稻153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两系光敏核不育系1892S与恢复系RH003配组而成的籼型杂交中籼两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抗倒性好、适应性广和易制种等特点。本文就其高产制种的前期准备、秧田期管理、本田期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及收获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规范。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皖稻153 制种 规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新组合(品种)米质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 :糙米率全部达二级标准以上 ,胶稠度达标率为 89.1% ,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为 64 .4%和 71.3 % ,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仅为 3 2 .7%和 3 3 .7%。而且粳稻达标率高于籼稻 ,常规稻达标率高于杂交稻。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 ,重视整精米率的改良。

关键词: 杂交组合(品种) 品质评价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杂交中粳 80优 12 1的分期播种试验 ,分析了其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条件下的主成分值 ,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6.773 ,贡献率为75 .2 60 % ,为透明度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2 0 4,贡献率为 13 .3 77% ,为垩白度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41,贡献率为8.2 2 9% ,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在影响稻米品质的气候因子中 ,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均温度作用最大 ,日均光照数、日均相对湿度次之 ,日均降雨量、日均温差作用最小 ;并据此提出改良 80优 12 1稻米品质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粳稻 气象因子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杂交晚粳新组合80优98及其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80优 98是利用BT型不育系 80 -4A与恢复系R 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粳稻 80优98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 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 2 8个正交组合的粒长 (x1 )、粒宽 (x2 )、粒厚 (x3)、粒重 (y)间相关、回归、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 :粒长与粒厚、粒重间偏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682 和 0 .840 9 ;粒厚与粒重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 ,偏相关系数为 0 .670 7 ,长、宽、厚对粒重的贡献力大小分别为粒长 >粒厚 >粒宽。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谷粒性状间回归方程为y =4.175x1 + 0 .83 8x2 + 19.63 0x3-5 2 .0 3 8,复相关系数R2 =0 .73 0 ,方差分析F =2 1.60 3 ,达 1‰以上水平 ,说明y与x间的拟合度较好 ,另外 ,从方程中还可以看出 ,当x1 、x2 、x3变化量相同时 ,粒厚 (x3)对粒重 (y)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粒长 (x1 )。主成分分析显示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1.80 4,贡献率为 45 .0 92 % ,为粒重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3 69,贡献率为 3 4.2 2 5 % ,为粒厚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0 0 ,贡献率为 17.5 0 % ,为粒宽因子。并提出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时 ,主成分值要选择适宜 ,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组合

关键词: 谷粒性状 相关性 粳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杂交水稻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国内外 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其 5 6个正反交组合为材料 ,通过方差分析、杂种与父母本间相关分析和F2 分离群体正态分布检验 ,结果表明 ,组合间粒厚差异不显著 ,而组合间粒长、粒宽、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正反交间粒长差异显著 ,粒宽、粒厚、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粒长存在明显的细胞质效应。杂种谷粒长、宽、重与父、母本及中亲值呈正相关 ,而且与母本及父母本均值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表明杂种的粒形性状受母本的影响更大。F1 粒形多为双亲之间 ,且F2 呈连续的正态分布 ,表明粒形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关键词: 粳稻 粒形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五”安徽省水稻中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1996~ 2 0 0 0年安徽省中粳区试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 ,杂交稻为 8.0 1t/hm2 ,常规稻为 7.44t/hm2 ,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增产 6.2 4%。两者的生育期均较对照长 ,抗性表现均不理想

关键词: 中粳区试 杂交稻 常规稻 产量 生育期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