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联松 1 ; 白一松 2 ; 陈多璞 2 ; 杨剑波 2 ; 丁超尘 2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 合肥230031,合肥230031,合肥230031

关键词: 谷粒性状;相关性;粳稻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02 年 30 卷 03 期

页码: 321-323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 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 2 8个正交组合的粒长 (x1 )、粒宽 (x2 )、粒厚 (x3)、粒重 (y)间相关、回归、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 :粒长与粒厚、粒重间偏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682 和 0 .840 9 ;粒厚与粒重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 ,偏相关系数为 0 .670 7 ,长、宽、厚对粒重的贡献力大小分别为粒长 >粒厚 >粒宽。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谷粒性状间回归方程为y =4.175x1 + 0 .83 8x2 + 19.63 0x3-5 2 .0 3 8,复相关系数R2 =0 .73 0 ,方差分析F =2 1.60 3 ,达 1‰以上水平 ,说明y与x间的拟合度较好 ,另外 ,从方程中还可以看出 ,当x1 、x2 、x3变化量相同时 ,粒厚 (x3)对粒重 (y)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粒长 (x1 )。主成分分析显示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1.80 4,贡献率为 45 .0 92 % ,为粒重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3 69,贡献率为 3 4.2 2 5 % ,为粒厚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0 0 ,贡献率为 17.5 0 % ,为粒宽因子。并提出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时 ,主成分值要选择适宜 ,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组合

  • 相关文献

[1]粳稻落粒性遗传试验. 吴跃进,童继平,郑乐娅,张瑛,吴敬德,方文贤. 2003

[2]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Manamik Caleb BRERIA,赵凯铭. 2012

[3]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短日低温条件下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 杜士云,阳菁,王守海,王德正,吴爽,罗彦长,李阳生. 2010

[4]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TL定位与遗传分析. 张红,江建华,刘晓丽,吉家曾,牛付安,张有富,洪德林. 2013

[5]安徽省粳稻生产与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邹禹,占新春,程从新,钱宝云,郑乐娅,张培江. 2019

[6]基于3种遗传统计模型对粳稻米质性状的QTL分析. 刘强明,江建华,牛付安,赫英俊,洪德林. 2012

[7]利用基于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发掘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有利等位变异. 江建华,陈兰,刘强明,赫英俊,洪德林. 2012

[8]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和可恢复性研究. 杜士云,王守海,李成荃,王德正,罗彦长,吴爽. 2006

[9]利用SSR标记分析部分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宣云,赵伟,宋丰顺,易成新,倪大虎,李莉,杨剑波. 2007

[10]氮素穗肥对粳米淀粉特性和结构的影响及其与食用特征的关系. 蒋岩,赵灿,陈越,刘光明,赵凌天,廖平强,王维领,许轲,李国辉,吴文革,霍中洋. 2023

[11]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杨联松,白一松,李少恒,葛伟强. 2003

[12]基因型对粳稻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 甘泉,宋丰顺,滕斌,林翠香,倪大虎. 2020

[13]粳稻品质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牛付安,洪德林,江建华,刘健,倪林娟,程灿,周继华,袁勤. 2013

[14]适合江淮丘陵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的筛选及高产栽培研究. 翟培军,黄明永,卢继武,刘淼才,杜士云. 2019

[15]苏南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占新春,张培江,江祺祥,阮新明. 2002

[16]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杨联松,白一松,陈多璞,杨剑波,丁超尘. 2002

[17]上海和韩国粳稻品种米质特性比较. 朴钟泽,罗志祥,韩龙植,苏泽胜. 2002

[18]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习敏,吴文革,陈刚,许有尊,杨惠成,周永进,孙雪原. 2018

[19]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张培江,吴爽,孔令娟,占新春,李泽福,杨惠成. 2006

[20]长江中下游地区粳稻稻瘟病基因型与苗瘟抗性分析. 周坤能,张彩娟,夏加发,王元垒,云鹏,马廷臣,吴德祥,李泽福.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