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召文 1 ; 胡宏祥 1 ; 李录久 2 ; 李洁 1 ; 高杰军 3 ; 王璇 1 ; 姚殿立 3 ;

作者机构: 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安徽省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还田;氮肥运筹;土壤肥力;小麦产量

期刊名称: 皖西学院学报

ISSN: 1009-9735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84-89

摘要: 为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为确定当地适宜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玉米秸秆(S)直接还田(5000 kg/hm~2)和玉米秸秆不还田;因素二为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3种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70-30-0、60-30-10和50-30-20),共6个处理,分别为N70-30-0、N70-30-0 +S、N60-30-10、N60-30-10 +S、N50-30-20和N50-30-20 +S。小麦收获后采集0~20 cm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性状,包括含水率、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结果显示,与不还田相比,3种氮肥运筹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pH降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各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各不相同,N50-30-20 +S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穗粒数(r=0.837)和结实率(r=0.885)呈5%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结合适宜氮肥运筹促进小麦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因此,综合小麦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小麦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50-30-20运筹方式下,配合实施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产量。

  • 相关文献

[1]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2000

[2]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李录久,吴萍萍,蒋友坤,王家嘉,吕艳秋. 2017

[3]淮北砂姜黑土小麦高效锌肥施用效应. 汪明云,李录久,吴萍萍,樊洪金,贾祥. 2019

[4]砂姜黑土长期定位培肥技术研究. 曹承富,孔令聪,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陈龙潭. 2003

[5]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孔令聪,曹承富,汪芝寿,陈爱萍,张存岭. 2004

[6]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有机肥适宜替代比例研究. 王文军,王道中. 2022

[7]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陈欢,曹承富,张存岭,李玮,乔玉强,杜世州,赵竹. 2014

[8]秸秆还田与肥料运筹对冬小麦‘皖麦52’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3

[9]氮钾配施对生姜生长和砂姜黑土养分状况的影响. Li Lujiu,李录久,Wang Jiajia,王家嘉,Gao Jiejun. 2012

[10]秸秆堆肥对砂姜黑土小麦产量、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及培肥效果研究. He Chuanlong,何传龙,Cao Chengfu,曹承富. 2012

[11]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Wang Dao-zhong,王道中,Guo Zhi-bing. 2012

[12]控释尿素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氮素利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WU Ji,武际,XIA Weiguang,夏伟光,WANG Yunqing. 2014

[13]亳州市谯城区小麦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汪明云,樊洪金,李录久,贾祥. 2015

[14]不同农艺培肥措施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吴其洋,张达胜,李成峰,徐召文,杨善伟,王家嘉,卢碧云,施六林,李录久. 2023

[15]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高杰军,于豪杰,王家嘉,汪霄,吴萍萍,李虹颖,李录久. 2021

[16]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吴文革,王鸿燕,张健美,何超波,张玉海,蔡海涛. 2009

[17]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曹军,高峰,李学章,牛泉清,杨剑波. 2014

[18]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探讨. 孔令聪,曹承富,汪芝寿,郭高,臧玉琦,罗维光,王俊杰. 2001

[19]砂姜黑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宏观对策. 张习奇,闫晓明,郭高,周来香. 2000

[20]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应用研究. 闫晓明,何传龙,陶龙红,张红,宋学芬.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