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16S rDNA序列特性,以健康及表现枣疯病症状的繁昌长枣叶片DNA为模板,克隆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获得1条1 248 bp的片段,命名为JWB-FJP1。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JWB-FJP1属于16Sr V-B组,与重庆地方枣枣疯病植原体JWB-Xch(JQ675716)同源性最高,达到99.92%;与河北枣枣疯病植原体JWB-Hebei(GU184186)同源性最低,为67.06%,说明不同地区枣疯病植原体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为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病原分类及其快速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分对葡萄的重要性及调控技术探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水分在葡萄栽培中有重要作用。按物候期的需要,合理调控水分供应是保证葡萄正常生长、开花、结果、优质、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综述了水分对葡萄营养生长、病害发生、品质等影响,介绍不同水分调节方式对葡萄的影响,阐述葡萄水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池州浓香型特色品种的挖掘与筛选利用(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的浓香型特色品种,确定池州地区最佳栽培种。[方法]本研究根据产区浓香型烟叶质量风格形成的生态条件,结合工业企业对质量的需求特点,对6个品种(K326、NC55、NC71、0508、云烟99、烟240)进行比较和筛选。[结果]结果表明0508产值量最高,NC71产值量中等、化学成分比较协调,该项研究在质量水平和特色风格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进一步明确了各品种浓香型风格特色强度和利用价值。[结论]认为NC71为地区最佳栽培品种,建议下年将NC71作为示范品种。地区特色品种的挖掘筛选及利用的研究及研究方法的探讨对烟草生产行业有重要意义。


烟草青枯病抗性主基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通过了解烟草青枯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及效应,为制定抗性育种方案提供依据。选用青枯病抗感亲本配制组合19份F2世代材料,于2010年在烟草青枯病病圃进行抗性鉴定,利用混合遗传软件(一步法)分析其主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存在主基因,且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即B-1模型)或加性-显性模型(即B-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52%~97%之间。各主基因型效应值大小顺序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


不同移栽期烤烟化学成分与香味成分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气候资源配置差异,解决生产后期不利因素制约烟叶成熟、影响烟叶品质的问题,通过适度提前移栽并对不同移栽期烤后烟叶化学成分、香味成分、外观及评吸等54项指标间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发现甜度、糠醛、糠醇、巨豆三烯酮1、巨豆三烯酮4和叶片生长期有效积温均值等6个指标与其余指标间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3月10日移栽烟叶的上部叶色度最好,总氮较高且总糖最低,同时中部叶的甜度最高且苯乙醇含量最低,能较好地符合皖南优质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产上可以探索适度提前移栽获得较好中部叶和上部叶的配套栽培措施。


紫玉米籽粒呈色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化的MSAP分析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紫玉米籽粒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鲜食紫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分析紫玉米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呈色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紫玉米籽粒在授粉10d至40d的发育过程中,DNA半甲基化条带比率与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均随着籽粒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在授粉后10、20、30、40d,半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8.12%、8.25%、8.90%和9.83%,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17.24%、17.76%、17.93%和18.14%。通过对甲基化表现呈多态性变化的8个片段回收、测序分析表明,DNA甲基化发生的位点既存在于基因组的编码区,也存在于非编码区。本研究为探讨紫玉米籽粒发育及其色素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紫玉米 籽粒 呈色过程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2013年国内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是世界养兔大国,然而家兔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滞后,近年稍有起色。作者就2013年国内家兔遗传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家兔育种者提供参考。2013年,中国在家兔传统育种方面主要开展了对九嶷山兔等品种资源的介绍或调查,以及肉兔、獭兔等最佳杂交组合的筛选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2013年中国家兔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毛发(毛色、毛囊发育)、生产(生长、屠宰和肉质)及抗病等性状的相关候选基因多态性和表达的研究,获得一批功能基因和潜在分子标记;繁殖技术方面主要是针对人工授精时母兔发情前处理和公兔精液稀释与保存方法的改进进行了一定研究;2013年家兔肌肉蛋白组学研究的启动是该领域的研究亮点。这些研究成果将对中国家兔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