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西瓜半吊蔓栽培试验示范及关键栽培技术

中国瓜菜 2014

摘要:大棚栽培西瓜是我国西瓜早熟栽培的主要方式,大棚能够提高早春季节棚温,提早种植,提前上市,经济效益是露地栽培的3~10倍。目前中大果型西瓜大棚生产多采用爬地式栽培,2~3蔓整枝,667m2种植500~600株,667 m2产量3 000 kg左右。为提高棚室空间利用率,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经过3年(2011—2013年)研究和生产示范,探索出大棚西瓜半吊蔓栽培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拔高度对茶园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山地茶园环境和茶叶内含成分的影响。[方法]对黄山市徽州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生化品质(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叶绿素)进行研究。[结果]茶园小气候因子和茶叶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存在很大差异。海拔每增加100 m,年均气温下降0.65℃,降水量增加36.3 mm,相对湿度增加3.85%。茶园日光照强度曲线呈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通过对茶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表明,随着海拔的上升,芽叶密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产量最高值在海拔400 m的茶园。随着海拔的增加,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增加,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是海拔600 m的茶园最高,酚氨比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随海拔增加呈先上升后先下降的变化规律,在海拔达到400 m时,茶树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最高分别为6.32和2.68 mg/g;而叶绿素a/b值随着海拔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减缓。[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复合生态茶园优化管理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拔高度 茶园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钙对水稻专用肥增产效应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钙对水稻专用肥增产效应的影响,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施用高浓度复合肥的基础上增施钙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肥力土壤上增加钙营养,有助于提高水稻茎蘖数,延长分蘖时间。高肥力土壤与低肥力土壤相比,水稻前期分蘖强,后期成穗数高,施用钙肥有助于单位面积有效穗的提高和千粒重的增加。低肥力土壤添加钙元素有助于水稻专用肥增产,增产幅度从6.4%到9.8%,而水稻专用肥添加钙元素在高肥力土壤上的增产幅度最高的只有2.7%。随着施钙量的增加,水稻对氮和钾的吸收量增加,施用13.5 kg/hm2钙肥能提高水稻钾素吸收量16.3%,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5.8%,不同施钙处理对磷素吸收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水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摘要:针对当前安徽省棉花生产面临的棉农种棉积极性急剧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等严峻形势,分析了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探讨了机采棉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关键问题。

关键词: 安徽 棉花 农机农艺一体化 机械化生产 机采棉 建议

玉米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减灾措施

农业灾害研究 2014

摘要:从分析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出发,论述了"洪涝"的界定与洪涝灾害的等级划分,详细阐述了玉米遭受洪涝灾害后的挽救措施,包括及时排水、及时扶正植株、进行田间清理、中耕施肥及防控病虫等方面。

关键词: 玉米 洪涝 灾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营养对母鸡屠宰性能与鸡肉品质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有机玉米和配合饲料对淮南麻黄鸡母鸡屠宰性能和鸡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饲喂有机玉米与饲喂配合饲料母鸡相比,宰前重、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分别降低17.56%、6.01%和12.93%(P<0.05),鸡肉pH值降低9.77%(P<0.01),胸肌、腿肌剪切力和蒸煮损失提高(P>0.05),肉色黄度(b*)值极显著提高。鸡肉16种氨基酸中,除丝氨酸和精氨酸二者差异不显著,丙氨酸差异显著外,其余13种氨基酸均极显著降低;鲜味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也极显著降低。鸡肉与饲料中丝氨酸和精氨酸相关不显著,丙氨酸为显著的正相关,粗蛋白质和蛋氨酸为极显著的负相关,粗脂肪和其余12种氨基酸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 配合饲料 有机玉米 母鸡 屠宰率 肉品质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枞阳白茶种植的气候及土壤适应性分析

农学学报 2014

摘要:为研究安吉白茶在枞阳县引种的适应性问题,利用安庆枞阳县多年气候资料和茶园土壤肥力指标,通过与白茶原产地安吉的气候、土壤条件对比,分析了白茶在当地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枞阳站光温水、土壤肥力符合白茶在原产地的生长要求,适宜种植白茶。春季白茶生长期,枞阳站稳定通过10℃初日比安吉早,与稳定通过15℃初日时间间隔为24天,略多于安吉站,可以保证白茶白化期的完成;且稳定通过10、15、20℃都有明显的推前趋势,要求提早安排采摘期;水分方面,3月降水量较少,需要注意水分变化并及时喷灌,5月较多,不利于茶园的水土保持,应重点防范洪涝灾害;土壤肥力方面,黄公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 H都超出或达到白茶种植要求,但缺磷明显,应采取合理播撒Ca CO3、混合施肥、保持茶园土壤的湿度等措施。

关键词: 枞阳 白茶 气候 土壤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葡萄生产成本与收益调查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摘要:该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葡萄生产成本与收益,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并以露地葡萄生产为样本,分析了安徽省各市葡萄生产成本和收益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徽省发展葡萄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葡萄 生产成本 收益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小麦高产节水耕作技术,在2011-2013小麦生长季,通过定位试验,以安徽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深松+播后镇压、旋耕+播后镇压、旋耕和复式播种作业5种耕作方式下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下小麦田间出苗率均在70%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小麦生产对田间出苗的要求。在5个处理中,旋耕+播后镇压处理出苗率最高,达83%;复式播种作业处理的单株次生根数最高,2年在生育后期分别达到24.2和28.9条;旋耕+播后镇压处理2年平均及各年度的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206.8、8 175.5和8 238.0kg·hm-2,复式播种作业次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最低,处理间差异显著。深松和旋耕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0~2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40~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本试验条件下,旋耕+播后镇压是小麦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播种方式。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生长发育 产量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